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激活教育创新发展一池春水 省教育厅召开2016年教育立法推进会 2016年度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准入条件适当放宽安全卫生要求更严 鲁东大学启动实施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图:春季高考开考 省教育厅专题部署加快推进“大班额”项目融资工作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论深化我省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 司金贵 李存岭 管恩武

《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就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遵循人才培养和选拔规律”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坚持“立德为本、公平公正、综合多元、统筹协调”的基本原则。由此,《实施方案》通过制度的顶层设计,清晰地向社会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进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从我省情况看,近几年来,考试招生制度专项改革逐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异化考试价值观,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试模式单一性忽视学生职业性向和能力差异,影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人才选拔等。可以说,这种“一锤定音”式的考试,以及单一选拔人才的方式,很难规避学生因一次“小失利”而影响一生的风险,更难以把具有不同天赋和才能的人才选拔出来,无法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因材施教,因材施考,构建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模式,是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实行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分类招考,既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拔技术技能人才,也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这次改革打破了高考“独木桥”,构建包括夏季高考、春季高考、高职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给各类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发展希望和公平机会。

《实施方案》提出,高职院校招生实行包含春季高考、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贯通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春季高考是高职分类招生的主要渠道,它主要为高职(高专)院校和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选拔学生,采取“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考试模式。按照改革方案的总体设计,到2017年,分类考试招生将成为我省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考生可根据自身专业优势、个性特长、能力倾向以及高校招生专业的要求,选择“专业技能”考试的类别。

夏季高考是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这次改革提出夏季高考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打破高校招生单纯的“以分取人”,建立依据统一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和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招录模式,注重对人才的综合性、发展性评价,更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其创新与突破主要体现在:

第一,统考内容和方式有突破。统考,也就是现在每年67日、8日进行的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在统考改革方面,一是调整考试科目。统考只考语文、数学和外语,不分文理科,增强考试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二是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将最好成绩计入统考总分。

第二,学业水平考试有突破。改革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分为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两种。合格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用于检查全体高中学生是否达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基本学业要求,考试难度较小,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强化基础”;等级考试的目的则是在“强化基础”的前提下,凸显不同高中生在学业修习上的学科特长,考试难度相对较大,考试成绩要有一定区分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第三,综合素质评价有突破。这次改革还提出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主要从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方面考查其发展情况。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考试成绩有局限性。考试成绩主要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但不能反映学生的行为表现,也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人才选拔标准应具有全面性。这次我们把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衡量人才,更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校科学选才。

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其巨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显现。高中教育将会直接面对改革的冲击。一是面临着选课走班的挑战。改革后,高中学生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选择权进一步加大,选择的组合(即“63)进一步增多,学校必须按学生的选择实行走班教学。二是面临着提升学生规划能力的挑战。学生选择权增大后,要避免其选择的盲目性。高中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专业设置和报考要求,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未来职业倾向科学规划成才路径,培养学生人生规划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对高等学校来说,一是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优化人才选拔标准,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才选拔目标及路径,构建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机制。二是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

 

这些改革举措,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对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理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更利于形成各自办学特色和发展定位,从而促进整个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