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引才借智、购买服务、文化共享、特色创建四大行动
高密市乡土传统文化进校园“精耕细作”
“山里灯也有名,山里花山里红。山里的山鸡会打鸣,山里的兔子满山跑……”如今,高密市河崖小学的学生人人都会唱茂腔。
茂腔是高密的传统地方戏。高密从春秋时代置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其中茂腔、扑灰年画、剪纸、泥塑被称为民艺“四宝”,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高密市创新育人机制,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激发了各学校办学活力,形成了新的教育特色和亮点。
记者了解到,2008年,高密市在深入调研、集中整理地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首批确定了茂腔、扑灰年画、剪纸、泥塑、草编、陶艺、楹联、根雕、大秧歌、十字绣等20多项传统文化项目。随后,该市以传统文化发源地、集中片区为中心,在38所中小学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很多传统文化项目群众基础好,但主要靠口传手教、子承父业、以师带徒等原始方式,没有成熟的教学文本;受地域性特点限制,高校也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而中小学大部分教师对民间艺术、工艺比较陌生,师资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实施了引才借智、购买服务、文化共享、特色创建四大行动,在政策支持、师资培训、经费保障、课题研究、激励机制等方面统筹协调,逐步化解难题,建立起系统配套的支撑机制。”高密市教育局局长杨宗荣说。
按照这样的思路,高密市聘请6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家艺人定期到校教学指导、开设讲座、现场演示,开展“名家进校园”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乡土传统文化。该市还采取“学徒培训”的方式,选调有兴趣特长的教师,让他们跟从名师学艺,滚动式培养教师。全市面向师生开放36个民俗村、民艺作坊、乡镇文化中心、市民俗文化馆,建成88个乡村文化少年宫、社区俱乐部,挂牌成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拓展学生实践活动空间。
“为推动工作落实,我们出台了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学设施器材配备、教学成果奖励、师生活动展演等,激发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该市教育局副局长姚灵光告诉记者。
在政策引导激励下,传统文化教育在高密市中小学风生水起,催生出“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河崖小学邀请红高粱茂腔剧团入驻校园,研究开发了茂腔课程,在一至六年级普及茂腔教学。学校针对特长突出的学生重点培养,并成立了小葵花茂腔社团。小葵花社团在节假日随同红高粱剧团到各村庄巡回演唱,被群众誉为“娃娃茂腔队”。社团还参加了“中华颂”全国中小学生夏令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展演。社团成员于欢欢表演的节目在全省地方文艺电视大赛中获最佳节目奖。她还随高密茂腔剧团进京展演,登上了央视荧屏。
姜庄镇是扑灰年画和泥塑之乡。在姜庄小学扑灰年画教室里,摆放着学生们用柳枝炭棒勾勒的画稿。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扑灰年画是姜庄独有的年画品种,题材多以仕女、胖娃、戏曲人物、山水和花卉为主,寓意吉祥、喜庆,学生们特别喜欢。学画扑灰年画,不仅是艺术的熏陶和创造,更让学生们在学画过程中了解了很多历史和自然知识,培养了审美情趣。
据姜庄镇教管办主任周福祥介绍,镇政府特聘民间艺术大师吕蓁立、石建亭、聂希兰等担任学校艺术顾问,公益性传授民俗艺术。全镇中小学紧密衔接、整体推进,激活了特色艺术教学,形成了“姜庄版”传统文化教育品牌。
“农业也是传统文化。我们学校地处偏远农村,让学生了解农耕文化,开展田园生活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勤劳吃苦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有独特的教育意义。所以,我们开展了农耕文化教育。”井沟镇田庄小学校长陈进好说。学校开设了农史课程、农具课程、粮食课程、果蔬课程、农技课程、农节课程、农谚课程,在校园里开辟了6个种植园,由教师带领学生种小麦、棉花、瓜果。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但提升了办学品位,改善了教育生态,还破解了传统文化断代失传难题,推动了乡土文化繁荣发展。
“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我市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制订传统文化教育规划纲要,建立健全传统文化课程开发机制、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教学成果评选推介机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办学特色星级评价机制,努力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升级版。”杨宗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