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提问 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教师设计十个问题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求得真知、增进学问,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启发、诱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争论的意识。
设置话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把教学过程看成“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他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开始,疑问是创造的动力;师生之间在课堂上进行心灵交流的桥梁就是“问题”,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答案更有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教师只有设置恰当的话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从而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质疑,启动思维,促使学生提问。我们常常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要想有“学问”,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学生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主动发展。学生如果不积极思考,那么是不会质疑的。宋人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数学课堂上,笔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在做完一道计算题时,总是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以验证其结论是否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这些学生对权威的结论从来没有质疑过,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学生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努力开发其潜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学生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时,思维就算真正启动了。
足时探究,延时点评,诱导学生提问。在学生讨论问题的阶段,教师不宜过早给出判断、评价,而要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然后再不断诱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最终使他们的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独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暗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
教师在鼓励学生提问的同时还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启发鼓励学生提问,必须面向全体,而不能只顾及少数优秀学生。其次,要先练好基本功,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再次,还要有热情、激情以及驾驭课堂能力与课堂调控技能。最后,要多用鼓励性评价语言来教育学生,从而让学生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