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树立新理念,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把创业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驱动,产教融合,共育“双创”人才 图文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搭建优质平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 山东省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咨询中心 李霞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构想是李克强总理最先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几个月后,又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双创”理念深入人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54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提出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为贯彻落实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精神,我省用近一年时间,广泛深入调研,于近日出台《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是党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更是每一位高等教育者沉甸甸的责任。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说,创新创业教育要聚焦在“教育”上,而“教育”的源头是“创新”,不能把聚焦点仅放在“创业”上。

我省的《实施意见》提出,高等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到2020年,基本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山东特色、走在全国前列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我省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概括地说,当前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管理混乱。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工作管理呈现多头现象,不能有效整合院校内部资源,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很多学校对创新创业工作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创业是就业工作的延伸,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其实,创新创业工作是一项涉及招生、教学、学生管理及就业等从“进口”到“出口”全过程的系统性、协同性工作,任何单一部门都难担此重任,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持续推进。

二是师资队伍水平不高。调研显示,目前高校专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严重匮乏,接受过创业训练的教师数量较少,专业课教师特别是高水平专业课教师缺少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三是多数高校比较茫然。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了解、不理解,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往往点上的工作做得较多,面上的工作做得少,没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应该说,点上的工作也是有益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但是不系统、不全面,不能从根本上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三、今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我省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效突破口,作为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有力保障,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多方联动,师生员工全员参与,全面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我省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三全三重”。“三全”指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三重”指重在教育理念转变、重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重在协同育人推进。根本目的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各高校要落实主体责任。高校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并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具体管理机构。具备条件的高校可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一般由分管校领导兼任院长,学校在制度、人员、经费、场地等方面予以保障。2018年前,在全省支持建设30所左右省级示范性创新创业教育高等学校。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支持建立校企、校地、校校、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鼓励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开发开设课程。推动高校尽快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建立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联合行业企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2016年起,高校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分类开设研究方法、学科专业前沿等通识课程,开设体现行业特点、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的专业课程。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始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职场指导与帮助。从2016年起,每年遴选认定创新创业方面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试行非标准答案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学习过程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向多元考核转变。

加快推进学分制改革。2020年前,所有普通本科高校和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至基本修业年限的2倍,允许学生根据需要与学校协商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对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学校要支持其跨学科专业修读课程或转入相关专业学习。2016年年底前,各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的创新实验、技术研发、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竞赛成绩和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

鼓励高校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鼓励高校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并将参赛情况纳入高校评估体系。对优秀竞赛项目和获奖选手、指导教师等按规定给予奖励。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一步扩大项目覆盖面。实施“齐鲁创新创业雏鹰计划”,每年立项支持500个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建设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高校要充分整合校内场地资源,盘活改造其他闲置场所,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建设一批高校众创空间,全天候免费向师生开放。“十三五”期间,在全省高校重点支持建设20个左右省级开放式资源共享的大型实验教学中心、100个左右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中心。

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重点加强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支持高校自主选聘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到高校兼任创新创业导师,兼职教师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2016年,组建全省高校创新创业导师库。各高校要细化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岗位资格条件,将行业企业任职或兼职经历作为招聘相关专业教师和创业导师的必要条件。完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从2016年起,每年培训300名以上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高校要建立面向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全员培训制度,并积极选派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培训。建立校内创业导师到行业企业挂职制度。

 

建立健全教师创新创业激励机制。2016年,各高校要出台指导意见,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专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机制。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执教能力考核,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主要标志,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对业绩突出的教师,学校可单定政策、单设指标、单列经费,重点激励支持。完善教师工作成果认定办法,将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将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与专业领域业绩成果同等对待。落实高校科技成果“三权”下放及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股权激励、绩效激励等政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在职创新创业。从2016年起,每年选拔认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