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我给你的,不只是课堂   为大学用大数据精准扶贫点赞 莫视小规模学校为落后的教育形态 父子对话图为何能引爆朋友圈?  教研供给侧改革改什么 经典画读 校园贷:“网贷”套牢校园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圆桌话题】

校园贷:“网贷”套牢校园

石向阳/

校园贷:“网贷”套牢校园

不久前,河南省郑州市某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小郑因无力偿还十几万元的“网贷”而跳楼自杀。这是校园网络贷款的一个极端案例。悲剧背后,疯狂生长的校园“网贷”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自2014年起,专门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贷款开始“跑马圈地”,“XX贷”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还款困难的大学生们除了找家人做“坚强后盾”外,有的通过兼职打工还款,有的则“拆东墙补西墙”。一些学生家长对“网贷”投反对票。(据324《北京青年报》)

别让校园贷沦为野蛮的“夺命贷”

薛家明

客观地说,校园贷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中国的消费框架是:中年人有钱但不任性,年轻人任性但没有钱。这种倒金字塔型的消费构成造成大学生消费被抑制,而校园贷的出现让大学生超前消费成为可能。如此,既能解决大学生的燃眉之急,又能扩大内需,颠覆“量入为出”的消费模式,何乐而不为呢?但是,一些校园贷的审核门槛过低,有的甚至暗设消费陷阱,严重变味,成了“夺命贷”。比如,有的校园贷产品“凭学生证即可办理”、“一分钟系统自动认证”,不进行风险控制,不讲清消费风险,甚至连贷款利息都说得含混不清,而一味地鼓励不谙世事的大学生“贷、贷、贷”,以获取自身的利润。

别让校园贷沦为野蛮的“夺命贷”。一方面,有关部门要规范校园贷,将不合理、有隐患的校园贷产品剔除出去,净化市场环境,确保大学生的贷款安全;另一方面,学校要引导学生做好风险管控,通过宣讲、教育,让学生认清提前消费的利与弊,从而理性消费。唯有去除这些风险,校园贷才能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疯狂的校园贷风险由谁把控

钟喆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252所高校近5万名大学生,形成了《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结果显示,为弥补资金短缺,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其中网络贷款几乎占了一半。大学生金融服务成了近年来P2P金融发展最迅猛的产品之一。

银监会2009年下发文件,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其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大多已停止向学生发放信用卡。不过,大学生信用消费的需求是存在的。近年来,一些新兴的非银行金融服务机构涌入校园。以前,银行信用卡面临的问题在这些金融服务机构同样存在,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表示,校园贷并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有安全性、稳健性的金融产品,亟待监管。学校里都有助学金和奖学金,有很好的管理体系,学生应该通过这些渠道申请资金。

大学生还没走上社会,对金融风险认知不足,防范意识淡薄,更没有偿还能力,一旦资金链断裂,还贷就会落到完全不知情的家长身上。这样一来,不仅会扰乱学生的学习,也会打乱家长的工作和生活。

校园贷是一种过度的金融服务,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其的监管力度。

杀人的是内心的贪婪

盛翔

通过这起个案,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还有当代大学生的财富观、价值观以及法律意识。

事实上,野蛮生长的校园贷确实有问题。比如,审核把关不严,让冒用他人身份的大学生能轻松实现贷款等。如此不严密的审核把关必将受到惩罚。

大学生信用卡退出校园后,互联网金融开始抢占这块地盘。作为一门生意,这无可厚非。但是,面对收入来源主要靠父母的大学生,过度宽松的贷款约束无异于对过度消费的怂恿。有人将小郑自杀全部归咎于校园贷平台,要求一律取缔校园贷,笔者认为,这是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的。

具体到这起个案,赌球本身已是违法,想借此一夜暴富更是糊涂;输了钱以后通过贷款借钱赌球,是极度愚蠢的;不惜冒用同学身份去借钱赌球,则是犯罪行为。小郑在债务压力下选择自杀,虽然令人惋惜,但他所做的事伤害的不仅是父母和同学,甚至也包括贷款平台。

违规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应自负盈亏,债务违约的大学生该自担责任。笔者认为,杀害小郑的不是校园贷,而是其内心的贪婪。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