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专版 根植水浒故里 创造“郓高”品牌

第7版:专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专版
07

根植水浒故里 创造“郓高”品牌

——郓城高级中学改革创新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大提升纪实

□ 山东省郓城县高级中学校长 唐衍兵

郓城高级中学为龙头并涵盖初中、小学、学前教育和翰文尚城小区于一体的生态教育园。

学校学思楼

校园长廊

菏泽市教育局局长陈宝华(右二)到校指导工作。

学生舞蹈社团

母亲河文学社团探寻黄河文化。

根植水浒故里 创造“郓高”品牌

郓城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郓高”),前身是郓城第二中学,1956年始建于距县城10公里的郓城县潘渡镇。20053月,由济南鸿德有限公司注入资金1.6亿元,在县城北部以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动工兴建为一所占地18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高层次、全寄宿的高级中学。

学校虽然进了城,但招进来的学生依然是其他高中不收的“三类苗”:中考成绩500分以上的凤毛麟角,400多分的不富裕,300分上下的比比皆是。参差不齐的生源基础决定了不少学生知识经验不足、行为习惯差、理想信念缺失、人生目标渺茫……

10年来,学校鼓励教师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担当意识,坚持走好“低进优出”和“德育生活化”的办学道路,让平常的孩子走进来,把杰出的人才送出去,不仅在菏泽打出了名气,连济南、青岛等大城市一些名校教不好、升学无望的学生,经过我校教师精心培育,有3000多人考入了本科院校。

菏泽市教育局局长陈宝华在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上,脱稿几次为我校“点赞”,称之为“郓高现象”;分管业务的副局长李洪友深入考察我校后,称赞郓高办学水平高;教研室主任韩建华听完我校老师讲的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学校初步实现了“学生向往、百姓满意、引领社会良好风尚”的发展愿景。具体来说,我们坚持了学校发展的如下四大行动改进工程。

实施“文化孵化工程”

根植生态学园

学校积极营造学校文化氛围,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四个层面形成“文化自觉”状态,努力将文化建设确立为学校发展的支撑和引擎。

首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实现“以文化人”。学校继续抓好校园基础建设,完善学校布局规划和局部整修,盘活校内闲置资源;狠抓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在市级绿色学校和花园式学校的基础上力争3年内实现山东省绿色学校和山东省花园式学校创建成功。深入挖掘郓城二中老校的文化底蕴,彰显学校的厚重文化内涵,锻铸“和谐、敬业、博雅、创新”的郓高精神。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原则,践行“厚德、励志、笃学、达才”的校训,让“求真、崇美、尚善”在校内蔚然成风。学校加强师生文化引领,教师要“循道悟毫微镜鉴古今,保墒筑宏愿憧憬未来”,学生要“穷真理善思辨集大成,通人文蕴情感得大盈”。

其次,丰富校园生活,师生在育人故事的编织中共成长。学校以“德育生活化”为核心,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促进师生行为的改变。措施有三:利用“两个基地”开展“感恩促心、励志促学”系列教育活动。常态地开展传统文化诵读会、师生趣味运动会、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规范国旗下讲话、校会、班会、晨会等集会,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完善以塑造郓高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教育载体。完善校档案室,整理校史,发掘校友资源,加强学校与校友之间的互动和联谊;建设郓高校史馆和人文科技馆;恢复出版《郓城高级中学报》,创办校内期刊《生命成长》;规范校内“微群”管理,加强与媒体的交流与互动,树立学校良好形象;大力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弘扬“家”文化,树立家国意识,凝聚学校精神。从一个小组是个家到一个宿舍是个家,从一个班级是个家到一个级部是个家,再到“郓高是我家”,学校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意识,继而培养其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一是寒暑假统一组织“探寻家族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返校后将自己的家族变迁、名人逸事、家训、家规、家风等如数家珍般地讲给老师、同学听。二是把“欢迎回家”作为开学第一课。开学前从学校到年级、到老师,都以“家庭迎新”的标准迎接学生入校、返校,让学生一踏进校门就感受到家的温暖。三是在每届学生中相继开展“树木认养”活动,让一届届学生逐步学会责任担当和传递,让学生毕业离校了仍有对母校的牵挂;让学校这个“家”不再只属于“自我”,而是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我们的家”。四是将“有温度的教室”、“温馨宿舍”、“文明餐厅”的创建活动形成常态。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以制度规范人。学校突出“增量提升”评价,引领师生关注自我“相对高度”的提升,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友好竞争氛围。如:以干部竞争上岗为抓手,优化干部队伍,注重年轻干部培养,抓好干部作风建设,开展优秀处室组评比,提高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以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为抓手,推动学校的师风、教风建设。本着“看起点、比进步”的原则,对教学成果奖励方案进行修订;本着“以实干论英雄,以实绩论奖惩”的原则,完善职称评定办法、年终考核办法和班级管理量化考核、教师教学常规月考核办法等,修订优秀处室组评比办法、教科研成果奖励方案等;以层级管理推动学校管理的制度化、网络化、科学化建设。

实施“双轮驱动工程”

提升教育品质

学校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以改进教学方式促常规教学,以加强课程建设促内涵提升。

首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智慧课程。

学校提升教学品质的“课堂创新”,推进以“六环节自主课堂教学模式”(题组检测旧知、自学成果展示、点评小结、尝试解题、质疑解疑、题组训练)为基础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率、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建设促进课堂教学创新的动力机制(制定基于个人实际的课堂教学创新行动方案),架构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全方位、立体式的培训),注重挖掘学科教学中人文教育素材(提高学科课堂文化品位)等策略,从理念更新、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方式改进、课堂专业观察等维度提高课堂品质。

学校致力于“基于问题设计的活动课堂”主题探索,突出“学科价值”校本研训。以主题分类式研讨的形式,逐渐构建起“课堂教学精品奖、探索奖”教师展示课,“主题活动课堂”展示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展示课等一系列开课制度,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

学校以“项目驱动”等方式,促进特色学科组建设。根据校情、学情实实在在地进行富有成效的校本教研,加强品牌学科组的建设,塑造一批在理念、教学、课程建设、教学模式与团队合作等方面形成体系并具有独特优势的学科,继而发挥示范辐射作用。5年内,在原有的艺术学科基础上力争创建3个特色学科。

学校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并完善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精神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各类评价方案,即《郓城高级中学课程评价方案》、《郓城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案》、《郓城高级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郓城高级中学教师综合评价方案》。

再者,建构“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形成郓高课程特色。

学校建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以“志在弘毅、气有浩然”为目标的郓高课程体系,实现“激发学生潜能、促进自主学习”的目标。郓高课程分类及效能如下:学科类课程:“六环节自主学习导学模式”、校本课程纲要、高效作业——学习潜能的激发;德育课程:高一(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高二(抓住今天,做今天的主人)、高三(人生的抉择)——动力潜能激发;人生规划体验课程:做人计划、访谈专家、读名人传记、走进企业、走进高校、认识自我——动力潜能的激发;“三位一体”社团课程:生活与技能、社会与人文、科学与技术——志趣潜能的激发;创新素养:通识课程、专业素养、项目研究——创新潜能的激发。

学校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使“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以“校园皆课程、校园即课堂”为标杆,将学校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都纳入课程的范畴,包括学生的生活、运动、行为、习惯等,更包括各学段的学科学习及高三的复习。

学校加强基于教材的校本教研,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以“六环节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在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中促进校本研究;立足学情,以“一日一题”为切入点,落实适于学生基础的课程体系的形成;探索推广“学科活动课”的教学成果,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志趣,以活动促效率,真正实现“活动融入学科、活动融入课堂”。

学校加强社团教学,催生课程的拓展。推进学科类、科技类、人文类、艺术类、创新类等社团的组建和相应课程的开发。取得市科技局、林业局、环保局、煤炭局等部门的支持,巩固、建设好恒基集团、曹州牡丹园、污水处理厂、郓城煤矿等实践基地。

学校将“德育生活化”上升到“课程”的层面进一步深化。以“四大区域文化”为依托,建设郓高“人文书院”,强化人文素养,即黄河文化(坚守、尊重)、泰山文化(责任、自信和文明的传承)、孔孟文化(励志、仁爱)、水浒文化(责任、担当);加强两个德育基地建设,即山东卫视“天下父母”亲情教育基地与和谐中国网“弟子规”教育基地。另开辟孔子学院传统文化教育基地1个、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和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等2个教育基地;加快生涯规划体验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实施“名师工程”

筑牢发展根基

学校促进角色的重建,引导价值追求的重塑,唤醒教师的教育自觉。

在确立教师价值追求方面,继续深化“六观”教育活动,即教师应确立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团队观、名师观和幸福观”,引导教师建立与时俱进的育人价值观,形成职业信仰、职业人格。在明确教师内涵结构方面,从职责、能力、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明确的界定和推进。在课程建设能力上,人人参与,实现理想课程向现实课程的转变;在课堂教学能力上,以“一师一课”为抓手,促进教学能力、课堂质量的提升;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学风格,凝练出教学主张和思想。

在优化成长生态方面,学校创设认同文化,对包含学校的核心理念、办学宗旨和使命、师生发展的目标、学校中长期发展等学校愿景进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规划、提炼,使之成为学校全体成员的价值共识和行为引领;创设教研文化,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动力,对校本教研的制度、形式、内容等进行总结、改善和提升,使之形成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教研文化。

在树立差异性发展的目标意识方面,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着心理因素、能力素质、生活环境的差异。为此,在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评定上,学校把握好“增量提升”的评价标准,对各年龄段、技术职称段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做到差异性评价与激励。

在专业发展走向自觉方面,学校规范引领,成立“教师专业发展”专题工作小组,全面统筹、指导、安排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落实;学校依据年龄、学历和现有的专业化能力及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发展愿景目标的引领;每位教师以“见习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领军教师、专家教师”为梯次规划自己的愿景目标;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电子档案,逐步探索并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现代管理。学校进行教研训一体化,围绕“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反思-科研”校本研修流程,建立学科指导小组、教学研讨小组,着眼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教师专业的螺旋式发展;落实好“教学基本技能大赛”、“课改先进个人评选”和“课改先进教研组长的评选”;开展学习沙龙、专题论坛活动,实行学术论坛制度,为一线教师搭建交流经验、展示教研成果的平台;借助外力,强化引领,学校设立“教师专业成长专项资金”,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并实施好“骨干教师培训”、“学科带头人研修”的梯次培养。每个学期选派35名教师到外地跟岗研修;每学期聘请35位名师、专家来校上示范课,作学术报告。我们全面启动“全员阅读工程”,升华育人价值。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形势要求教师应成为创意设计者、信息整合者、知识批判分析者、终身学习者。学校为教师创设环境幽雅、书香氛围浓厚的书吧,支持教师在课余时间拓展教育视野;组织阅读社团,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活动,以主持访谈和读书报告等多样的形式为老师的阅读交流提供方便;每学期举办23次由学科组轮流负责承办的教师论坛,每期选择一个与教师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让老师们共同经历思维的碰撞和激荡;每学年组织一次学术节,引导教师走向学术,把目光投送到更远的天地,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学校还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做好因高考制度的变革带来的学科教师的“潮汐现象”的应对,做好适应新高考的师资储备,做好“选择性”教学的充分准备。

实施“生命成长工程”

演绎教育奇迹

学校规范“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引领学生职业志趣,点亮学生心灯。在目标上,引导学生从认识世界走向认识自我;在内容上,包括心理疏导、人生指导;在目的上,体现激发志趣、适应新高考;在措施上,确保教材、师资资源;在实施中,保证学段目标的达成和全员育人的落实。

学校实施“学生健康成长工程”。搞好阳光体育活动,强化体质健康监测,丰富心理健康内涵,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让学生动起来、健康起来;丰富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涵,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艺术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让学生高雅、高尚起来;拓展素质教育途径,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活泼起来、自立起来;开发校本课程,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能力、认识价值,让学生丰富起来、完善起来。

学校因材施教,确保各类学生充分发展。根据学生基础薄的生源现实,因材施教、量身定制,建立起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与个性需求的完备课程体系;开展“生师互找学教运动”,落实“陪伴式教育”。让“学生围在老师身边,老师行走于学生中间”成为不变的校园风景,形成“生找师、师找生、生找生”的学习常态;更新学生观、人才观,开阔国际视野,2016年启动“国际班”的开设。

学校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学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通过自我管理实现“零管理”。在学生中设立校长助理,成立学生民主评议团、自律委员会、自治会等组织,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自创社团,把学生个性发展的主动权和机会交给学生;自主研究,让学生以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学习。积极探索和推进研究性学习,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高校实验室、企业、政府机构、矿区、牡丹种植基地、黄河滩区,开展调查研究和实验,并以课题确立、举办报告会、论文征集等形式予以强化、推动。

学校强化“特色教育工程”。以“项目建设-学科建设-文化建设”为核心策略,加强核心项目管理,在篮球、艺术体操、传统文化诵读三个传统项目有新突破的基础上,引进优势项目,拓展特色空间。

学校深化“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在新生入校的前两周,学校完成家庭信息的整理分类工作;将家长委员会设在级部、班级,增强合作的有效性;还开设“家长讲堂”,将学校教育延伸至家庭;挖掘家长资源,为学校所用、为班级所用、为课堂所用、为课程所用。

“四大工程”贯穿于郓高办学的十年历程,十年的静待花开换来了生命绽放。郓高人深知:在教育的路上只有“现在进行时”,“四大工程”将在“反思中求改进、改进中促提高”的旋律中自我调整为适应新时代教育的最强音符。

(本版摄影 侯昌杰)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