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整合推动深度学习
课程整合有助于还原知识的整体面貌,还原课程的系统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儿童的深度学习,促进育人目标的纵向落实,从而让课程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一次教育教学研讨会上,我听一位专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要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必须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技术和资源;课堂要想更高效,应当整合一切课内外资源;教师要想更优秀,一定要整合各种教学技术;区域教育要均衡发展,也一定要整合开发各种资源。”
对这段说,我深有同感。结合我校近几年的课程整合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整合有效地推动了课程的完善和实施。
从“整合”的定义来看,整合就是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教育源头来自于生活,我们的生活是整体的,人面对生活的时候也必是整体的。这些无不说明整合的重要意义。
然而,多年来,我国的分学科教学使得完整的生活变成了不同的知识领域。教师只注重自己的学科,“学科井”挖得很深,水很多,但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学生的综合能力却不理想。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式教学使学生深受其害,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近几年,课程改革让学校有了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但是现实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误认为自主权就只是开发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只能“忠实执行”;二是误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校本教材,因此致使课程越开越多,校本教材变得越来越厚,知识重复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做法没有改变传统的以课文、小知识点为单位的碎片式教学。教师只着眼于某一节课、某一个知识点,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整个单元、学期、学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认识。这样一来,课程开设得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丰富、多元的课程并没有给学生和教师带来所期待的幸福。
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进行课程整合;只有整合,才能带来教育教学的春天。
整合是目标,终极目的是育人。更好地使今天的“育人”与未来人才需求相统一,实现宏观层面的大整合;使育人目标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落地,从而实现微观层面的整合。这是我们在设计课程整合时应当遵循的路径。这样的路径上下贯通,不至于使课程整合“跑偏”。其出发点是为了改变分科教学将人的学习分割开来的弊端,而落脚点则是为了让每一名学生成为更加完整的未来的“人”。
整合是方法,追求最佳的优化组合。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旨在让各领域各学科的学习得以关联起来,增强学习的整体性和深度。这就涉及一个如何系统化的问题。目标是整合的方向,首先把国家育人目标与学校的课程目标对接,再把课程目标分解、细化到每一个课时可操作的目标,使目标系统起来。其次,根据目标,精心考虑从哪里开始整合,整合哪些内容,怎样还知识以整体面貌,使知识系统起来,等等。整合作为一种方法,解决了碎片化的问题,追求的是一种最佳的优化组合,使课程更系统、更深入。例如,让学生认识春天、热爱春天的内容,涉及各个学科,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提供了4篇描写春天的小文章,音乐学科要求学生唱《春天在哪里》,美术学科要求学生画《眼中的春天》。如果采用分学科教学,就会使得知识不连贯、碎片化,学生也很难真正了解春天。我校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众多零散的、孤立的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确定不同的主题,融合多学科知识,自编综合实践教材,进行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教师以“找春天”为主题,引领学生在《发现春天》、《研究春天》、《实践春天》、《赞美春天》等篇章中读美文,诵诗歌,找春天,画春天,唱春天,演春天。学生与大自然、生活融为一体,不知不觉地认识了春天,热爱春天之情油然而生。课程整合让学生学得更加深刻、更加快乐。
整合是过程,是视域融合的过程。在分学科教学中,教师是教材被动的执行者,从而也就使活的知识变死了。身处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选取适合本班学生、适合每个学生的信息?如何让这些知识真正复活?这就需要视域融合。要使知识首先在教师那里复活起来,教师就要成为课程设计者,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学生虽然身处课堂上,但真正的学习不一定发生。教学要让学习不仅真正发生,而且深度发生,那就必须让知识或者说整合后的课程在学生那里复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整合各种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一起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完善者、整合者,从而实现知识重建。从这里出发,课程内容不会是对学生的束缚,而是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环境及土壤和养料。课程整合激活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学创造力,教师不再是某个外在结果的消极执行者,而是这个结果的直接建构者和参与者。
整合是一种思维,一种高级管理思维。我校学生多,校园面积小,教室少。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我们利用整合思维,采用了“一室多用”的办法,如一部分教室中午做餐厅,下午做活动室,考试时做考场。整合思维是马丁教授提出来的。他说:“面对冲突甚至对立的两种模式时,不是做出简单的选择,而是能够建设性思考,并创造性地解决他们的冲突,形成既包含已有模式的某些成分,又优于已有模式的新模式。”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很多冲突和抉择。在这样的冲突中,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思维呢?不是做一种二维对立的选择,而是学会用智慧思考。
课程整合是我校的特色,让我们品尝到了整合的甜头。课程整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得不重复,学得不机械。在目标上,纵深衔接,将国家、学校层面的育人理念贯穿起来;在内容上,互通互融,还知识以整体面貌,提升了课程育人的效力;在实施上,有收有放,将课程与教学打通,为课程注入了更多的生命活力,促进了儿童的深度学习。
校长名片
谢建伟,山东省教学能手;近年来带领教师进行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著作《让每个学生都幸福》、《让个性绽放精彩》,主编《语文主题习作指导》、《语文主题综合实践指导》等系列校本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