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也因此更加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为我国经济腾飞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与我国通过科学的教育决策推动教育现代化密不可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仍然要以科学的教育决策为基础。
教育决策要着眼全局、通盘规划。到2020年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不是某个教育阶段的现代化,也不是某个地区教育的现代化,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全国范围教育的现代化。从整个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来说,教育现代化包括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的现代化;从全国范围的教育现代化来说,教育现代化尤其要注重教育发展的均衡性,避免各个地区教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目前,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程度较高,而职业教育、高中、初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从全国范围看,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较高,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较低。同时,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的教育决策要建立在对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准确把握之上,建立在对我国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现状的正确认识之上,着眼全局、通盘规划。如果教育决策只是推动了某个阶段或者某些地区教育的现代化,就难以真正完成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一目标。
教育决策要立足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教育现代化的决策一定要立足我国实际、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可操作性。不立足实际的教育决策就是空绘蓝图,就会流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前,从我国实际看,小学、初中作为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均衡发展,高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基本普及,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内涵式发展。教育决策要从基本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看是否能够实施、实施效果会怎样,而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一些教育理论,更不能简单地以国外教育发展的个别经验来指导我国教育现代化。教育决策具有可操作性,还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育现代化进程。比如,当前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在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有效手段,但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在这方面不能简单采取“一刀切”方法。
教育决策要注重反馈与改进。决策作出之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了,还必须看看决策在执行中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反馈、需要进行哪些改进。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反馈、改进的过程,决策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尤其是教育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项教育决策出台后往往会引起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因此,在教育决策付诸实施后,有关部门要认真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及时对决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对于的确是因为决策不合理而引发的问题要认真进行改进。在这方面,教育决策部门尤其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尊重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意愿,通过反馈和改进不断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摘自2016年4月1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