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大学何以成为日本诺奖得主摇篮
5月6日至10日,由中国科学院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共同主办的2016年中日大学论坛及系列活动在北京和济南举行。论坛期间,被称为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摇篮的京都大学校长山极寿一就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等话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自由学风是以对话为中心的自学自习,帮助学生启发自我。”山极说,“在京大,基本所有教员和学者都参与基础教育,学生可以跨院系参加所有专业的所有课程和研讨小组,接触一流学者并到最前沿的研究现场开阔视野。”
据了解,为启发学生真正的兴趣及发现自身潜力,京都大学有许多特色之举,如部分专业可以用其他专业学分代替本专业学分,包括专业课在内几乎所有课程都不点名,转系也比较容易。
“入学考试汇集了优秀的生源,但他们此前学的都是有答案的知识,没有答案的问题才与创新相关。关键是启发学生自己的意识。京大的做法是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和机会,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做各种尝试并随时修正。”
除了自由选择,山极尤其强调对话的重要性:“提倡自学自习不仅仅是提倡独立思考,而是要与同学、教师、研究场所进行充分对话,去碰撞、切磋、磨炼,才能产生新的想法,也会形成新的合作。”
在这种自由学风下,京大已经培养了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两位菲尔茨奖得主等众多国际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
京大是日本自然科学研究的重镇,同时对人文学科也极为重视。与京大出色的物理、生物、医学等自然科学研究齐名的是有“京都学派”之称的西田哲学和中国学研究。
“人文社会学科对京大是必要的,不仅本身有重大价值,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山极说。
在京大,不少自然科学学者同时也从事人文社科研究。山极举例说,2012年以iPS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山中伸弥教授同时也在研究医学伦理。“即使iPS细胞研究不断推进,人的身体可以再生、更新,但是不是应该有一个伦理上的界限?到哪个程度是允许的?没有伦理、规范,就无法合理地运用科学成果。这是自然科学者无法独立完成的,必须有人文科学,有历史、社会等角度,有时助推,有时施加限制,这也是综合性大学存在的意义。”
山极本人从事的灵长类研究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他曾在去年的TEDx京大专场上演讲,通过黑猩猩研究讲述暴力性的成因。“仅仅依靠科学,人类无法幸福,也无法获得生存下去的勇气。”
山极认为,人文社会学科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因此“绝对要避免裁撤教员和研究人员”。谈到中国也存在轻视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史哲等学科的现象,山极认为,中国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机性都比日本学生要强,但可能需要放慢脚步、沉下心来,能去对“暂时没什么用”的东西花时间和力气。
在介绍京大传统和成果的同时,山极也提出了一些反思。他介绍了京大应对当代挑战的新举措——“WINDOW”计划,“打开窗让世界和社会的风吹进来,培养野性刚毅、智慧的学生”。
(摘自2016年5月《新华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