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文字里的人间烟火 打开科学变革大脑的“机会之窗” 牡丹   在心中建一座教堂 呼兰河上的悲歌 教师书架 充满爱意温暖的“人情物事”

第8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8

在心中建一座教堂

——读张亚凌散文集《时光深处的柔软》

□ 江泽涵

我和亚凌相识多年,她是一个专注阅读和生活的女子,教学之余笔耕不辍。我们平时交流不多,我对她的认知更多是来自文友的评价和她的文章。其新著《时光深处的柔软》收录的85篇散文承袭了她一贯的洗练之风,篇篇细腻真挚、深刻隽永,洋溢着对人生的憧憬和执着。其实,所取的集名就囊括了这本书的格调和精髓:柔软。

掩卷回顾,感觉余音绕梁。亚凌写童年记忆仿佛放电影一般,画面感昭然,每一幕都洋溢着童话般的温馨和唯美。无论是《流泻在后院的时光》,还是《温暖的麦秸》,抑或《童年里,那条流淌着快乐的小河》等文章,都是对童年的回味,无关其他,因此,读来纯净、爽朗。她写感悟也了得,能将故事和思辨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活成一棵树》、《当草拔高了自己》、《记住扔你到悬崖边的人》等文章,既不无病呻吟,也不生硬说教,而是促膝式谈心,引导读者自己去思悟。写情的文章在本书中所占比例最高。写情的尺度很难把握,若把握不好,成文不是太做作就是肉麻,所以,文章写情绝对是一种挑战。亚凌在这方面是有突破的,倒不是讲究故事的独特性,而是寓情于字,虽寥寥数语,但是要耗费无数心血才能驾驭自如。写情中又以缅怀父亲母亲的最多,也最精湛。最感人的还是以第一人称写别人故事的《继父》一文,从正侧面双重刻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善良的后爹的形象,也讴歌了人间的另一种至情——情浓于血。

我对散文阅读是有要求的,起码要看着不讨厌,这样才读得下去。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两点:细节上,自圆其说;语言上,行云流水。亚凌在这两个方面做得非常到位。相较于认识之初,她如今的散文写作水准可以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匠气淡去,已现匠心。概观而言,她的散文同时吸收了小品文和传统散文的精华,既“散”又“凝”,清新灵动又不失庄重。至于在表达上,也看不出用了什么技巧,或许手法还是有的但不易察觉,使叙述浑然天成。

记得亚凌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教堂永远在心里!”她的每篇文章均取材于生活,且多为琐事,隐含关中渭南的地方特色,但总能在寻常之处捕捉到不俗。这些非有一颗猛虎细嗅蔷薇的心不能发现。亚凌将自己的生活经过沉淀,再从冲淡的语言中流淌出来,没有什么惊人的禅语和智言,有的只是原汁原味的生活,读来犹如聆听涓涓细流,清甜温润。她的文字一如她这个人,都是从岁月中熬炼出来的。 

所谓教堂,我将它理解为“信仰”。在心中建一座自己的教堂吧,用一颗素心去观察众生百态、世相万千,寻觅生活的美。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