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试水志愿支教新模式
简单的导入之后,陈熠舟点开录好的名师微课视频,教室投影屏幕上开始播放特级教师的讲解。一个教学片段结束后,陈熠舟暂停视频,针对视频教学内容,开始对学生提问。
陈熠舟是浙江师范大学支教志愿者,这是他在广西崇左市双棒希望小学给28位学生上的一堂特殊的数学课。
这一通过特级教师在线上教学知识点,支教志愿者在课堂实地组织学生学习的线上线下“双师”教学模式,由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同在一片星空下”实践队创建。“这种‘在线希望小学’的新型支教模式,目的在于为师资匮乏地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实践队带队教师、该公益项目的发起人狄伟锋说。
陈熠舟已给孩子们上了3节数学课,能轻松应对“双师”课堂。“小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课上观看名师视频时,必须关注每名学生的动态。”陈熠舟说,除了听名师讲授,在课堂上还要与学生直接互动,根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判断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因材施教。
“这是我上过的最好玩的数学课。屏幕里的老师很厉害,教室里的老师又能和我们进行交流。”四年级学生甘珍霞说。
双棒希望小学位于中越边境,学校现有370名学生,19位在职教师。学校采取包班制教学,体育、美术、音乐等素质课程由班主任兼任。“好一点的教师都调到县城了,留下的教师只够勉强支撑学校的基础教学工作。”四年级班主任罗老师本是专职的音乐教师,除了音乐,罗教师现在是专任语文教师。
由于教师人数不够,学校只设语文和数学两门文化课。“班级里30多个高年级学生没有一个人能把26个字母说完整。”浙师大学生志愿者褚丽莎说。
7月11日,双棒村的孩子们迎来了他们的第一节英语课。通过“在线希望小学”,褚丽莎教完一首字母歌后,远在千里之外的外国留学生通过电脑开展在线视频互动,给学生们带去原汁原味的英语口语发音。看着视频中的外教,孩子们兴奋不已。课后,五(2)班的班长黄天明觉得自己喊的“上课”发音不标准,特地找到褚丽莎,重新学单词。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我们有能力充分利用特级教师的资源,把名师直接带进希望小学,提高支教活动的教学质量,而大学生志愿者的亲切互动,也更能为孩子带去直接的陪伴和指导。”狄伟锋认为,“在线希望小学”的尝试之举,或将为其他有支教意愿的志愿者更高效、便利地参与支教活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据介绍,此次到广西的浙师大实践队员共有10名师生。除了“在线希望小学”,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还将开设“智慧云公益”平台,为偏远地区教师开辟在线进修渠道。“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教学讲座,在线点评当地教师的上课过程。”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副主任陈伟强说,这对于边远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来说,能改变很多,“通过这个平台,还可以协助当地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
崇左市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全市248万人,其中壮族占总人口的88.3%,有接近1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宁明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李芮说,专职心理教师的缺乏让解决留守儿童素质问题成为当地教育发展的一大挑战。“希望通过‘智慧云公益’平台在当地小学建立心理辅导站,由专家对学生进行远程心理辅导,通过在线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据悉,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在崇左已坚持了15年的义务支教,志愿者们除了帮助当地开展正常教学活动,也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帮助学生进行线上线下辅导,还组建了多个学生社团。
(摘自2016年7月20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