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学校标准化 新建学校高标准
——枣庄市“两轮驱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崭新的教学楼,明亮的教室,标准的多媒体教室……教室外,学生们尽情享受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欢乐时光;教室内,学生们在认真地听课、做笔记……这样的场景,即使在枣庄市最边远的农村中小学也能看到。
这一切,得益于该市围绕办好“普及、公平、优质、和谐”教育,走出了一条“薄弱学校标准化、新建学校高标准”的路子。这条路子实现了优质资源的扩容、提升,有力地推进了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薄弱学校标准化
近年来,枣庄市着眼于发展成果让群众共享,实施了校舍安全、办学条件标准化、中小学食堂建设、全面改薄和解决大班额问题等一系列教育惠民工程。在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的过程中,该市把重点放在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
“均衡发展不是统一模式发展,而应鼓励不同区域、学校,立足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枣庄市教育局局长张磊介绍说。该市不断深化中小学特色品牌创建,推介提升了100所特色项目学校,并鼓励特色相近学校组建“特色校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
与此同时,该市还实施了优秀教案评选活动,面向全市征集优秀的备课、上课成果,打磨成优秀教学案,让全体教师共享。这样,即便是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教师,也可以掌握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该市还推动优秀教学案向网络资源转化,建立“空中课堂”,使每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课后复习和自主学习,为全市学生提供统一的“起跑线”和自主学习平台,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
“优秀教案的评比,也催生了区域教研、片区教研、校际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新的教研模式,推动了区域间、学校间教研共同体建设。”滕州市西岗中学校长孟楠说,“尤其是市里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更是让农村教师汲取了‘营养’,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这些举措,有力地“抬高”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了校长们办好学校的信心。
新建学校高标准
枣庄市委、市政府结合发展实际,确定了“新城做加法、老城做减法”,加快发展新城区的战略。像新建的市实验幼儿园新城园、市实验高中和市实验小学等,都是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起点运作、高起点设学,在完善新城设施、提聚新城人气的同时,适度引导老城区生源分流,解决老城区教育资源总量扩容难题,破解城区大班额。
记者了解到,该市新建学校都按照省定标准建设,甚至略高于省定标准。各校均设置有宽敞明亮的音乐舞蹈室、信息技术室、学术报告厅、图书室、阅览室,以及安装电子白板的现代化教室。
该市还通过强校带弱校,整合形成优质教育联盟。如枣庄十五中与枣庄四十中、枣庄三中与枣庄十八中联合办学,通过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组建“发展共同体”,实现了在办学理念、日常管理、教学教研、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资源共分享、质量同提高。
目前,该市市中区、峄城区、滕州市已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台儿庄区通过省级评估,正准备迎接国家级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