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中小学实践活动走过场
学生少乐趣家长求盖章
放电影、开讲座、打扫卫生是今年暑假大多数社区为中小学生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少学生称这些活动没有吸引力,参与度很低。然而,面对学校下发的“中小学生假期回社区报到考评表”,家长为帮助孩子完成任务,只能去社区“求盖章”。
家长:完成任务敷衍了事
8月5日早9时,丰台区的方先生就带着一年级的孩子来社区报到。今年,社区为孩子们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打扫卫生。“把活动室桌子、凳子、窗户都擦擦,然后摆整齐了。”工作人员边说边把小水桶和抹布分发给孩子们。15分钟刚过,工作人员就来检查。“不错,可以了。”她顺手摸了一下刚擦过的桌面,见并没有灰尘,便将手中盖好章的一沓表分发给家长。在探讨这是否算社会实践活动时,方先生说:“社区也没条件,都是走走形式。孩子刚从老家转学过来,还在适应过程中,社会实践也就是意思一下。”
记者发现,除了“意思一下”,还有一部分孩子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实参加社会实践。
暑假第一周,朝阳区的刘女士就把孩子的社会实践活动考评表交到社区,请他们帮忙盖个章。她表示,社区每年寒暑假都会组织实践活动,但自己从未让孩子参加过。“孩子太忙了,各种辅导班排满了,哪儿有时间参加什么社会实践。”刘女士认为,暑期正是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大空档,社会实践以后有的是机会。
刘女士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称,每年开学前,都会有一批家长来“求盖章”,遇到这种情况,社区也很无奈。“这个孩子回老家了,那个出国学习了,家长们摆出各种理由来说服我们,我们只能让孩子交个小作文,就当参加活动了,最后还是帮他们盖了章。”她说道。
孩子:花样太少没有乐趣
举办一场一个小时的健康安全讲座,是刘女士所在社区为孩子们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只要参加,就可获得社区盖章。
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80平方米的活动厅里只坐着十几名中小学生。讲座期间,不断有家长带着孩子离开。“天儿热人又多,每年都是这个,像走过场。”有家长表示。
记者随后走访了10个社区,发现有8个社区的暑期实践活动不外乎看电影、听讲座、打扫卫生、简易手工制作、写读书笔记。不少家长反映,社会实践活动的点子缺乏新意,开展起来“走过场”,孩子的参与效果也不好,家长还得“求盖章”完成任务,简直是暑假的负担。
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中学生,有6名学生表示已经参加了社区举办的讲座、手工等活动,但每年社区活动花样太少,感觉没意思。有3名学生表示自己不会参加这类活动,也不上交考评表。仅有1名学生表示家长帮忙联系了果醋制作实践活动,自己去参加了,觉得还不错。孩子们说,自己很愿意学新东西,更希望能参加一些岗位体验、食物制作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但不知道去哪里报名。
社区:条件有限难出新意
记者调查发现,资金匮乏、资源和场地有限成为社区实践活动“走过场”的重要原因。
丰台区某社区工作人员坦言:“我们今年的活动是科普手工制作,社区正在拆迁,活动室没了,本来都不办了,但学生家长交过来30多份表,就只能在这儿办了。”说着,工作人员指了指记者身后10平方米左右的服务厅。
也有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自己所在社区并没有相应资金支持,上面一个文件下来,社区照章办事,开展活动多是就地取材,有条件的社区就请教师开个讲座,没条件的社区只能打扫卫生、做做手工,这些活动开展起来简单,也没有什么安全隐患。
对此,一位在普教系统工作20余年的教育工作者表示,社区具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方便、就近的优势,在有限的资源和能力范围内,社区可以多征求家长和孩子们的意见,注重“小而精”,提高活动质量、增强吸引力。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应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唯有社区举办好、学校和家长引导好,孩子们才会参与好,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自2016年8月5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