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实施语文教学的弊端
毋庸置疑,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色彩、声音、图像、文字,直观形象地传递大量信息,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是,随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使用,它的弊端也逐渐呈现出来。
一、直观的视觉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习语文需要想象。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通过想象,作品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会更加鲜明、丰满。文字是一种有着巨大想象空间的独特艺术,这种想象空间是任何视觉的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经常将文本中的景物、人物、故事情节等一一呈现给学生。这样做虽然能使学生更直观、快捷地理解学习内容,但是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简化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思维过程,造成思维的僵化和片面。同时,课件是教师制作的,是教师对课文的再创造;学生被动接受的是教师再创造的内容,而不是他们对课文本身的直接理解。
例如,一位教师讲授蒲松龄的《山市》一文,在导入时先播放了一个根据课文内容制成的色彩艳丽的课件,让学生欣赏山市的四个变化过程。但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的想象力还没展开时,教师早早地将山市的神秘和瞬息万变的动态美呈现出来,让学生一览无余。学生虽然得到了直观的感受,但对山市幻景的印象固定在那仅有的几幅图片上。这样一来,其创造性形象思维被扼杀了。
二、盲目追求视听效果,教师的范读和板书逐渐被取代
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于是在备课时舍本逐末,随意引用视听材料。例如,在一节讲授《故乡》的公开课上,教师先播放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其目的是唤起学生对故乡的美好感情。事实上,《故乡的云》和《故乡》除了“故乡”二字相同,其思想内容毫无关联。这种牵强附会、盲目追求视听效果的做法,既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故乡》的主题,也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还容易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别处。
在多媒体的冲击下,教师的范读环节也不再被重视,鲜活、生动的读书声被机械的重复、无趣的模仿取代。在某校组织的同课异构课堂上,两位教师同讲《出师表》。其中,一位教师用多媒体反复播放录音,让学生去体会、模仿,但效果不佳。另一位则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师生。在读到“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教师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课堂变得一片寂静,学生们完全沉浸在文章所表现的真挚情感之中。事实证明,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范读环节不可省略,教师丰富的体态语、现场感都是多媒体无法带给学生的。伴随着教师对课文深刻领悟的范读,文章所蕴含的深邃思想、高尚情操和美好情感会像清泉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滋养他们稚嫩的心灵。
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板书也被预设的投影代替了。众所周知,板书是教师根据教学过程的进展逐步“板演”的。它虽然经过教师备课设计,却是师生在教学互动中共同参与的结果。它是一个连续的、活动的整体。学生根据板书能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而预设的投影使师生互动变得僵硬,影响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
三、预设的投影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不利于师生共同探究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参考书上对课文的分析设计成若干张投影片。在一次省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讲授《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师在备课环节把自己对苏东坡的看法、对课文的分析理解等大量信息完全设计成投影片;然后,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启发、引导学生按照预设的方案理解课文,以便出示投影片上的答案。但是,学生并未按教师预设的方案理解课文。结果,教师只得匆匆展示了一下投影片就下课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观念、体会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就会有差异。因此,我们不能用预设的方案去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解读。课堂教学过程千变万化,要求教师随机应变,对课堂进行调控。而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师生互动,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教师调控能力的培养。
四、过多的人机互动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一直为教育工作者所提倡。互动中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探究、扩展,又有师生间感情的亲切交流。语文课尤其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氛围之中,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情感,用流畅的书写去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让师生共同进入课堂情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但在多媒体辅助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像;教师忙于操作机器、播放课件,而没时间去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就会变得疏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大大减弱。
多媒体教学尽管存在以上弊端,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弃之不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作用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主宰教学;要清醒地认识其利弊,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扬长避短,更好地为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