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秋 韵 儿时的冰棍 墨泉     修心 择善 避俗 以恒 做不可能做到的事 小学回想(上)

第4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4
【记忆深处】

小学回想(上)

□ 聊城市教育局 闫西龄

初级小学阶段

1952年春节后我8虚岁,是当时农村孩子开始上学的年龄。父亲让我跟随年龄稍大的孩子去上学。当时我村没有学校,要到距我村二里多地的清凉寺村上学。该村的学校只有一间教室,坐落在一个不大的院子里。这间教室是不久前用拆除一座寺庙的砖木盖起来的。教室内木制黑板上方贴着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大幅画像,粗大的横梁上有用白石灰写的5个大字:建设新中国。

那时入学极为简单,进入教室找个空位坐下,老师进教室上课时报上姓名就行了。我所在的一年级约有20名学生,但年龄差别很大,有的已经十六七岁了,还有的已经结婚。这是解放初期学校的一大特点。教室能容纳五六十名学生,分一、二、三、四年级,由一位公办教师任教。我多年后才知道,这属于复式教学。

入校几天后购买了课本:语文和算术(笔者注:197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教学规定,将“算术”改为“数学”),定价都是1200元(旧币,按目前币制为1.2角)。语文第一课是“人,一个人”,第二、三课分别是“手,右手,左手”、“一个人有两只手”。

学校管理极为松散,学生想到校就到校,不想到校就算了,也不用请假,逃学是常见的现象。为使我不逃学,父亲曾耐心地开导过我两次。母亲把上学这件事看得很轻,对我有些溺爱,便任由我。当时的农村中小学不放暑假,放麦假和秋假,以便学生、老师在农村大忙时帮助家里干农活。当然,春节期间的寒假是一定放的。

这年秋天开学后,老师宣布,每年的秋季是一年级新生入学时间。这年春季入校的学生,从秋季开始成为正式的一年级学生。这样,我们春天入校的学生购买的教材仍然是小学一年级第一册,但和春季教材的内容不同。语文第一课是“开学了”,第二、三、四课分别是“我们上学”、“学校里人很多”、“放学了,老师说,再见;同学说,再见,再见”。多数课文配有示意内容的画面。除语文、算术外,还有两样用具几乎是人人都有的,那就是石笔和石板。写字、演算都用石笔在石板上完成。石板写满后,就用旧布缠绕制成的“石板擦”擦掉。有些没有石板擦的学生就用自己的衣袖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石笔和石板逐渐退出学校,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便不见踪影。

上课时,老师对四个年级的课程分别讲解。要给某个年级施教时,老师大喊一声“某年级”,该年级同学便立刻起立并大喊一声“到”。讲语文还是讲算术以及讲多长时间,完全由老师自行掌握。这时,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上自习、做作业。这种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同在一个教室由一位教师任教的复式教学,在许多农村学校曾长期存在,目前已经极少见了。那时,作为低年级学生的我,常常很有兴趣地听高年级的课,也获得不少知识。

那时我们常听到“查学的来了”。所谓“查学”,就是区(相当于目前的乡镇)联合校校长一人骑自行车到村里的学校看一看,和老师交谈一阵子,大约20分钟就离开。偶尔也会问学生几个问题。有一次,“查学”校长走到讲台上用教鞭指着毛泽东和朱德的像问一名一年级的学生:“他是谁?”这名同学回答正确。校长又问:“为什么挂他们的像?”这名同学答不出。一位女同学(其父亲是现役军人)举手回答说:“因为他们领导全国人民翻了身。”校长称赞其答得对,随即走出教室。那时的“领导机构”很简单,区联合校总共只有一人,即校长。

我们一年级学习结束时,老师突然宣布升入二年级的名单,大约只占一年级人数的1/2,其余的学生继续留在一年级学习(称为留级生)。被留级的学生及家长没有一个找老师要求升级的,完全听老师的意见。三年级学习结束时,老师宣布,本校只保留一至三年级,四年级学生转移到还驾店小学(离我家三里多地)学习。该校不再是复式教学,我们四年级40多人单独占一间教室,所学课程仍然是由一位教师讲授。

在当时及以后10多年里,小学一~四年级称为初级小学(简称初小)。我上初小时的课程只有语文和算术,没有外语及音体美课。老师有时教大家唱歌,春天和秋天老师常带领学生到村外树林里举行赛跑活动或做游戏。一年级也学习拼音,但学的是“旧拼音”。这种拼音由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注音字母(ㄅ、ㄆ、ㄇ、ㄈ……)组成。目前大家所熟悉的《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才开始推行的。这两种拼音在字典、词典中长期共同使用。目前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仍有“旧拼音”存在。三、四年级的算术课学习珠算,有时学生会带算盘到校进行珠算学习,但要求不高也不严格,能学多少算多少。当时,人们对毛笔字较为重视,一年级就学写毛笔字。一般先依照“仿影”(又叫字帖)写“大仿”(在薄纸下放上字帖,模仿着写)。模仿一段时间后才独立写,没有统一要求,很随意,书写水平差距很大。当时的老百姓把写字和珠算(老百姓叫打算盘)看得很重,如果字写得好又会打算盘,老百姓就很称赞,认为文化水平高。许多农民就以这一观念评价教师。每当有新老师上任(当时教师更换很频繁),就会有几个村民“考老师”。一是到教室门口观看老师在黑板上写的粉笔字;二是打着向老师“请教”的旗号,让老师书写偏僻字。他们认为,粉笔字写得好并且“请教”的字写对了,老师的水平就高。

那时的小学没有“班干部”,只设一名“口令员”,负责上课时喊“起立,敬礼”和全班列队时喊口令。我读一至三年级的小学及老师都没有钟表,也不打铃,上课、下课全由老师口头或吹哨宣布,每节课上多长时间也由老师自行掌握。当时的小学生(包括一年级学生)不论学校在本村,还是在外村,上学、放学都不要家长接送。学生们每天需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奔走4次,不少同学的行程在8里以上,很辛苦。但这对身体是很好的锻炼。遇到雨雪天气,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停止上学。冬天,教室内不但没有暖气,就连煤炭火炉也没有。同学们的自来水笔常结冰,需要贴身暖一阵才能使用。冷得厉害时,老师常常让大家跺脚活动几分钟来缓解一下。

那时的小学教育显得很松散。学生的学习很轻松,许多方面都是以玩为主。课堂上,教师讲得少,学生练得多,作业很少而且全部在校内完成。没有家庭作业(“家庭作业”这个名词是多年后我才知道的),节假日也不布置作业。当时的小学是每周休息1.5天,即周六下午和周日休息。虽然是小学生,但放学后和节假日多数学生都要帮家里做家务、干农活,也有一些家长利用空闲时间辅导孩子学习。

轻松愉快的初小4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那些有趣的课文使我至今难忘,如《猴子捞月亮》、《狐狸和乌鸦》等。有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我至今还记得,如:“好儿童,要知道,爱护身体很重要。白天适当晒太阳,皮肤强健筋骨好,每天常常喝开水,口不干渴肠胃好……”又如:“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战士爱枪又爱炮,学生要爱书和笔。”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