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郯城:大学生办助学贷款先做问答题 图片新闻 高密市: 微志愿行动情暖童心 山东科技大学学生到日照市岚山区义务支教 简讯 “随班就读”与“送教上门”双轨运行 为童心撑起一片“绿荫” 情系讲坛    滋兰树蕙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优秀教师风采录】

情系讲坛 滋兰树蕙

——记山东大学教授王俊菊

□ 本报通讯员 邵春燕

王俊菊教授是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领航人,是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她三十年躬耕于三尺讲台,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在不平凡的生活中修炼着自己的灿烂人生。她工作上认真、生活上踏实、态度上积极、行动上勤勉,赢得广大师生的敬佩和赞誉。

躬耕讲坛,培育优秀外语人才

王俊菊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1987年毕业留校,后在职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并多次赴美、英等地学习交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积淀赋予了她先进的教育理念、坚实的学科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她实现了从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与蜕变。

身为外国语学院院长,王俊菊仍躬耕于讲坛,多年来一直承担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她秉承“分类教学、产出导向、素养为重”的育人理念,力行“言传身教、鱼渔兼顾、授业解惑”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启迪思维、发展心智,把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上,她突出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采取“融合型”、“归纳式”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把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融入教学实践。她指导的本科生多人次获得“外研社杯”、“21世纪杯”等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奖项和“中译杯”全国口译总决赛亚军、季军,研究生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和校长奖学金,多人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和山东省优秀毕业生。

课堂上的严师,生活中的慈母

课堂上的严师,生活中的慈母,是学生们对王俊菊的一致评价。在和学生相处的日子里,王俊菊扮演的是老师兼朋友的角色,有学者的风度,也有长辈的亲善。作为老师,她是榜样,年过半百依然耕耘不止,满满的正能量激励着学生奋勇前行。作为朋友,她是贴心人,会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帮忙解决心理和学业上的问题。

辛勤付出必有收获,王俊菊在学生身上倾注的心血,换来的是遍布海内外的优秀学生对她深深的感恩。“如果不是王老师当初的引导,我走上学术道路的过程将更加漫长,更不可能在学术上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王老师是我学术生涯的推动者。不仅如此,她还经常通过微信与我分享学术道路上的付出和收获,帮我调节内心压力,缓解焦虑情绪。”曾为王俊菊的硕士生、现在美国读博的杨凯说。

在博士生林殿芳的眼中,王俊菊在学术上严厉有加,在生活中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母亲形象。读博前,他与王老师并不熟悉。旁听了王老师主讲的几门硕士课程后,他被王老师的渊博学识深深折服。读博后,他对王老师的为人行事有了更深的了解,话语中满含敬佩之情:“王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寻找选题、撰写论文,并帮我制定可行的方案。作为学生,我从王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学识,还有做事的恒心和方法。她做事高效、思维缜密、精益求精,让我钦佩并奉为自我提升的范本。”

搭建平台,助力青年学者腾飞

“青椒”是人们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戏称。这一群体面临家庭、生活、工作、科研、经济的多重压力,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人群。身为院长的王俊菊,对青年教师的境况了然于心,更深知这个群体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关乎学院和学校的未来。为此,她以独有的超前意识和国际视野,积极帮助青年教师快速地融入学术环境,引领他们更好地发展与成长。

提起王俊菊教授,2011年入职的青年教师邵春燕充满了崇敬:“王老师开启了我的学术道路。”作为新晋教师,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邵春燕对未来的学术发展一度迷茫。王俊菊获悉后,带领邵春燕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在她的悉心指导下,邵春燕在学界崭露头角。“如果不是王老师带我参加学术会议,我不会快速地掌握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如果不是王老师的指点,我可能至今仍然不知道如何撰写论文摘要。是王老师开启了我的学术道路,促进了我的发展。”邵春燕对此充满了感激。

此外,王俊菊还在学院层面积极推进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和学术人才脱颖而出。学院提供专项经费,全额资助青年教师参加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制定政策鼓励发表前沿学术论文,划拨转款资助学术专著出版。在学院的支持和激励下,青年教师实现了学院科研高水平国际论文零的突破,并获得50余项国家、省部级基金资助和奖励,目前已经在二语写作、神经语言学、索绪尔研究等领域进入国际前沿,创造了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推动教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王俊菊深知,当今的外语人才培养面临一系列挑战,未来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多行业、多领域的特点。为此,她多年倾心于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带领团队创立了“四三三”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建设的人文性、专业化、国际化等特色,树立“外语教学+全人教育+自我提升”的培养理念,构建“语言文学+应用外语+翻译”的培养格局,实施“核心课程+第二课堂课程+课外课程”的培养体系,实现“通用型+复合型+应用型+精英型”人才培养目标。

多年的探索与建设,使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人才培养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取得了显著成绩。其英语专业和朝鲜语专业已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日语专业、翻译专业、俄语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英语专业和俄语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王俊菊领衔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英语+国际政治人才培养模式”被列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项目,“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获批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由外国语学院师生组成的多语种翻译团队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已历练为敢打硬仗的品牌团队。他们与世界卫生组织、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承接了尼山论坛、世界历史科学大会、山东论坛等重大活动的翻译任务。所承担的《大中华赋》多语种外译本被媒体争相宣传,已被联合国收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优化资源,组建教材编写团队

教材编写对人才教育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王俊菊积极探索外语学科的团队建设,组建了由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外语教材编写团队,短短几年就实现了由参与到独创、由边缘到核心的发展,实力获得学界的高度认可,占领了国内教材编写的一席之地。

教材编写提高了教师对材料的审读能力和解析能力,使他们在教学中能更好地贯彻教材的宗旨、实现教材的编写目标,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团队成员闫秋燕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教材编写使我从选材、题目设计、篇章布局、章节结构等各个角度全面理解了教材的编写与设计原则,全方位地、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工作。”

王俊菊三十年如一日站在三尺讲台上,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言有物、行有格”,求学路上的励志勤奋、学术研究中的严谨踏实、教学工作中的务实高效、日常生活中的体贴达观,使王俊菊赢得了师生的敬重与爱戴。在无涯的求知路上,流逝的是如梭韶光,而长存的是授业口碑,是师生心中那意义深远的赞誉——“学子的榜样,教师的楷模”。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