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的种子在校园落地生根
——高密市实施美育综合课程改革走笔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红梅迎新春,瑞雪兆丰年”,教师出上句,学生对下句,师生对答诵读,别有一番雅趣。这是记者在高密市夏庄小学见到的楹联教学一幕。
楹联教学是高密市学校创新美育课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高密市启动实施“美育综合改革工程”,着力补齐师资、课程、平台三大短板,全市各类学校呈现出“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新态势。
美育教师成长起来
“艺术教师是实施美育的主体。但长期以来,艺术教师短缺,有的偏远学校一个科班出身的都没有。”高密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孙烈勇认为,师资是美育改革的拦路虎。
为了破解这一问题,高密市政府启动“农村学校新进1名青年艺术教师计划”,每年按照艺术教师不少于10%的比例补充新教师。2014年,实施专项考选,一次录用51人。今年又有新动作,按照设岗需求,连续3年扩招合同制艺术教师,纳入临时周转编制专户管理。
与此同时,创新教师管理体制,从全市选拔400多名骨干艺术教师组建“教育艺术团”。艺术团实行统一调度,分片组织下乡送课、走教支教,以弥补农村师资的不足。
“盼来了艺术教师,村里的孩子也能上正规的艺术课了。”姚家山甫村教学点老教师刘相彪高兴地说。
高密市还面向社会“借水行舟”,开展“艺术名家进校园”活动。康成小学、崇实小学等学校主动与舞蹈协会、茂腔剧团联合,聘请专家担任辅导员。向阳中学、崇文中学依托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协会,设立“名师工作室”和“名师课堂”。注沟、姜庄、井沟的学校和幼儿园,聘请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社区文艺骨干作为志愿教师,定期到校开展艺术辅导。据统计,全市各类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690多人,成为重要的外援力量。
“补、调、引、培”四措并举,为美育教师“强筋壮骨”,历练出一支专兼结合、才艺精湛、结构多元的美育队伍。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活跃在城乡校园,培育心灵美、行为美的学生。
美育课程落地生根
下午大课间,高密康成小学的学生们快乐地跳起了校园舞。校长吕彩云告诉记者,舞蹈是康成小学的特色课程,学校每年至少自主开发3套校园集体舞。现在,康成小学的学生个个善舞。
“实践证明,美育要落地生根,必须用课程做主干。”高密市教育局分管负责人赵德宝认为,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关键在于课程改革。
针对艺术课程开得不齐不足的问题,高密市打出“组合拳”:全市中小学公示课程表,建立美育教研制度和联校美育联盟,面向边远学校开设“空中课堂”,对艺术课程实施专项督查。划“底线”设“红线”,刚性规范课时,随意挤占、停上艺术课的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成立美育课程研发团队,联合民政、文化等部门对全市的历史、地理、人文等资源进行调研,按照“因地制宜、一校一品”的原则,首批开设了32门美育课程。
“全市形成了7大美育课程,包括经典文化课程、根基养正课程、民俗民艺课程、自然环境课程、乡土名人课程、地方戏曲课程、琴棋书画课程等。这些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普遍开设。”赵德宝告诉记者。
创设多元美育平台
今年六一前,呼家庄小学十四五个女生一起找校长“告状”。
原来,教师们考虑到天气太热,压缩了展演节目。这些女生早就自编了舞蹈,买了新裙子,现在不让演了,她们坚决不依。校长跟教师们商量:六一是孩子的节日,是不是应该多给孩子机会?最后,学生们如愿以偿,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全校的展演。
“美育的根本在于育人。所以,我们一直坚持在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搭建活动平台,让广大师生当主角。”赵德宝表示。
高密市创新美育活动载体,搭建教师协会、学生社团、艺术月3大平台,推动学校美育深入开展。
“市教育局组织成立了书法、摄影等34个教师协会。教师自愿报名参加,组织开展艺术沙龙、名家讲座、才艺展演等活动,丰富了教师的兴趣爱好,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吕彩云说。
社团则是学生的“梦之队”。姚哥庄中学结合学校美育课程成立了百灵鸟艺术团、乐土陶艺俱乐部等32个社团。让学生竞选担当社团负责人,聘请专业人才担任特长生导师,社团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记者了解到,高密市的每所学校都成立了学生社团。
每年5月份,是高密市学校艺术活动月。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所有学校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每名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结合美育实践活动,高密市发动师生、家长多层面开展最美少年、最美教师、最美校园、最美家长等系列评选活动。通过宣扬典型事迹,传播正能量,培育美好品格,形成了“美人之美,美己之美,美美与共”的崇德尚美新风气。
“今年,我们借力市政府文化惠民战略,以名人馆、非遗文化传习所、社区文化中心为重点,新建60个校外美育基地。同时,进一步创新美育活动机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高密市教育局局长杜启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