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无棣县盘活闲置土地加快破解大班额 微课“晒”起来 让更多弱势儿童受到社会救助 加快推进教育行政管理法治化 用情怀和智慧润泽自己的教育生命 滨州高新区对贫困学生“零收费” 烟台市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展示活动 济宁市任城区“跟踪式培养”助力新教师成长 补齐均衡发展的“短板” 郓城县五措并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补齐均衡发展的“短板”

——淄博市淄川区教体局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侧记

□ 本报记者 李强 通讯员 冯斐玲

淄博市淄川区山区面积大,学校处数多,校际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学校因受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为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淄川区教体局近年来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为契机,扎实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队伍发展专业化、考核评价多元化“三化”建设,从人、财、物等方面优先向农村倾斜,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信息化为农村教育插上腾飞翅膀

峨庄中心小学是淄川区东部山区的一所农村小学,全校283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占比71%。受客观条件限制,学校发展受到很大影响。2013年,该校确立了“以点带面、全员推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架起通向名师课堂的桥梁,有效解决了外出打工家长与留守子女交流互动的难题。

峨庄中心小学推行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只是淄川区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为切实解决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全区累计投资1亿多元,建成了千兆互联的教育城域网,实现了区、镇、校、班4级互联互通,构建起人人通空中课堂平台、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管理方式、教研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山区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师生在家门口便能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实现面对面互动交流。巍峨的大山再也挡不住山区教育的前进步伐。

名师引领破解人才短板难题

李晓华是淄川区东部山区学校一名有着十几年教龄的班主任。去年,她被淄川区委、区政府表彰为“十佳班主任”,并在区教体局统一组织下,赴上海参加了为期1周的班主任培训。

李晓华参加的外出学习培训是淄川区加快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该区教体局提出了“源头培养+过程管理+示范引领”的教师培养思路,每年暑期都对新招聘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定期选拔工作不满3年的农村年轻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培训,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组建学科教研团队,开展订单式授课、送课下乡、外出学习等,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截至目前,全区农村中小学已建成8个教研片区、162个学科教研团队,“吉春亚本真语文、“韩兴娥海量阅读”等一批“名师工作室”相继落户淄川,为加快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分类评价激发农村教育活力

近日,在淄川区教学工作表彰会上,以前成绩并不突出的开发区西山联校一举跻身同类学校前列,并作为先进单位代表作了典型发言。除了西山联校,还有一些多年受不到表彰的农村学校走上了领奖台。这是该区实施教育质量动态分类评价带来的显著变化。

淄川区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校际发展很不均衡。为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得到健康发展,该区教体局改变过去单用区属和农村来衡量的评价模式,将全区中小学分成城区、城郊、农村3类,每类中小学又根据教学实际水平分为甲、乙、丙3个梯队,分层制定评价标准,提出不同目标要求,实行动态考核管理,成绩进步升入高一级梯队,成绩下降降至低一级梯队,充分利用评价杠杆的导向作用,激发教师创先争优的工作热情,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