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安居才能乐业
近年来,随着乡村学校新聘教师的增加,对教师周转房的需求迫切性日渐凸显,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教师周转房建设及使用机制,解决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乡村教师安居乐业。居之不安,何谈乐业?何谈人文关怀?先安居后乐业,符合人的正常思维。
笔者了解到,齐河县乡村中学都有教师周转房,有的是新建楼房,有的是平房,有的是以前的老房子,内部配备虽有区别,但基本可满足乡村教师的居住需求。近日,笔者走访了一处乡村中学,这是一所全新的学校,校舍全部楼房化。这里离县城二十多里地,在生源师资不断向城区集结的当下,镇教育办公室和学校负责人已经预见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设计学生宿舍时设计了教师周转房48间,两人一间,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居住。房间里铺设了地板砖,安放了两张床,衣橱桌椅俱全,安装了电扇,还有洗浴间,挂上了窗帘,已经有了家的样子。教师们住在这里,一定感觉温馨舒适。有了这样的居住条件,教师们还有什么奢望?这所学校的校长说,对带孩子的青年教师,居住不便的,学校再适当给予照顾,不能让老师为了工作舍了自己的孩子。
这使我想起自己于上世纪90年代在乡村中学任教时的居住情况。那时也是两人一间宿舍,双职工恰好一间。有同事生了孩子,母亲来照顾,但父亲有病,不能自理,也跟着过来,一间屋里挤了4个大人。同事请我们吃饭,屋里勉强能支开一张小圆桌,空间太窄了。他们就这样无奈地凑合了几年。直到孩子稍大点,老人才回老家,他们的居住空间略微宽裕了一点。能有一间宽敞舒适的住房是每个教师梦寐以求的。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对住房有深刻的印记。
作为教师来说,有相对舒适的住房是最基本的需求。随着县域教育均衡、“全面改薄”、“大班额”等工程的推进实施,很多乡村学校建起了高标准的校舍,但让人遗憾的是,一些学校修建之初没把教师公寓纳入规划之中,一些教师只能拼车回家居住。每天往返几十公里甚至近百公里,很多时间浪费在路上,每天掐着表来回奔波,匆匆忙忙,紧张兮兮,能不疲惫?这无疑会消耗教师大量的精力,降低教师的工作效率。据说,有的寄宿制学校,教师怕当班主任,因为班主任除了盯晚自习,还要轮流负责学生的晚休,轮到谁值班,就得几个人在简陋的临时宿舍里将就着住,让人难以忍受。
笔者认为,学校无论大小,都要建好教师周转房,且房间标准要高,要温馨,让教师下得来、留得住。现在,多数学区小学教师少,为了安全,乡镇教育办公室在乡镇驻地给青年教师安排了宿舍,但有的住处和学校相距十几里地,中午来回跑很累,他们就在学校吃午餐,这就面临着午休的问题。偶尔遇到天气不好,加上乡村交通条件受限,可能无法回到宿舍。所以,各类学校都要规划建设好教师周转房,一定要让教师安顿下、安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