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博览 高校不能把财务公开当成负担 山东交通学院无影山校区校园小径  教育部拟授权四川试点聋哑人考教师资格证 河南:学校食堂禁止采购田螺等高风险水产品 专家谈取消高校编制:应该松绑,但不能失控 德国:应用技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更高 以中考改革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第8版:教育博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博览
08
【观点透视】

以中考改革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 熊丙奇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根据《意见》,到2020年左右,我国将初步形成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这一《意见》,是我国在启动高考改革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考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与高考考试录取制度直接针对的是接受非义务的高中教育学生不同,中考考试录取制度面向的是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群体,因此,改革中考制度,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中考制度改革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价值追求是,让每名学生接受合格的义务教育,促进我国义务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在我国一些地方,有的义务教育学校包括小学阶段,都存在“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中考、高考要考(计入总分)的科目,学校就将其作为重点学科高度重视,而不考(或不计入总分)的科目,就将其视为“副科”边缘化。由于中高考升学录取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因此,义务教育也盛行“唯分数论”,与升学“无关”的美育、劳动教育、体育,都被一些学校和家庭漠视。本来,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要求,“开齐开足”所有课程,是学校的“本分”,可是,这在有的义务教育学校却是很难完成的任务,音体美课被其他课程挤占是常事。很显然,即便有的学生在中考中取得高分,可是,由于只学或只重点学中考考试科目的内容,他们所接受的义务教育也难以说是合格的。再加上考分是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的,就更不能代表学生真正达到义务教育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要求。

推进中考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就是要让所有学生接受高质量、全面的义务教育,并享有公平的升学机会。这次《意见》所设计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在学、考、招如何结合上下了功夫,即如何通过考试评价改革,引导所有学校重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根据《意见》,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有两大特点,一是全科开考,即国家所有要求学习的课程,都进行考试;二是统一要求科目(语数外、体育)与学生自选科目结合。对于全科开考,舆论担心这会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负担,其实,全科开考的重要意义,是对所有课程学习进行合格评价,要求学生学习达到国家义务教育要求,在全科开考基础上,再纳入中考录取的统一科目考试要求,和学生自主选择的科目,由于“一考两用”,因而并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不能把基本学习要求当负担。在全科开考情况下,所有学校必定会开齐所有课程,尤其重要的是,由于学生可自主选择中考计分科目,而不像以前所有学生限定考同样的科目,这会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倒逼”学校重视所有课程的教学。

这和我国正在推进的高考制度改革也是接轨的。新高考实行“3+3”科目组合,给了学生科目选择权,中考也给学生科目选择权,会引导学生把中考考试、中考报考高中、高中学习结合起来,进行更为长远的学业规划。但是,中考选择科目与高考选择科目是不同的,高考的63可以自由选择,不分文理,学生对什么科目有特长、兴趣,就选什么科目;而中考从引导学生综合发展出发,更重视均衡、综合发展,在这一基础上再关注学生的个性。按照《意见》,各地对学生的自主科目选择会做出一定的限定,不能全部都选文科或者都选理科科目。这也体现了义务教育对学生基本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是在强调基础要求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在中考录取中发挥作用?这是在进一步推进中考改革时必须深入解决的问题。如果中考录取就按统一科目加自选科目的总分进行排序录取,那就没有综合素质评价什么事,进而也会令学校、学生和家长不再关注。综合素质评价很可能在一些学校变成“走过场”。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地方的思路是把综合素质评价折合为分数纳入中考录取,但具体操作时,存在给所有学生都一个等级(一个评分)的问题。要让综合素质评价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推进部分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改革,尤其在取消艺术、体育竞赛中考加分之后,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之外,重视综合素质发展,需要加大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改革力度。这次《意见》也提到,要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可以说,这方面改革推进的深入程度,将直接影响综合素质评价推进的深度。从长远看,我国基础教育要全面消除“唯分数论”,扭转“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应试局面,还需要按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到的“考试招生相对分离”深入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落实学校的自主招生权。

(摘自2016921《中国青年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