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取消高校编制:应该松绑,但不能失控
前不久,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高校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对全国233万在编教职工进行实名统计并收回编制,未来将会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这一消息在学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中引起较大反响,大家担心,编制取消后,财政对学校的拨款是否会大幅减少?没了编制,是否意味着学校可以随时炒人?
编制没了,教职人员担心啥
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北京市京悦律师事务所劳动法专家王向前估计,由于编制管理权力转移,以后政府不能再简单地按人头给钱了,将来财政拨款可能会根据高校学生的数量、培养的人才质量以及科研成果等综合要素来拨款。
“铁饭碗”没了,高校教师如何看待这项改革呢?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取得高级职称或在学术研究上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教授对此项改革并不在意,而一些年轻教师则称压力山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张涛介绍,近期他和部分教师交流取消编制问题时,大家的普遍观点是,任何制度都要有一定的适应期,这项改革如果立即实施,可能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
王向前最近也发现高校教师对这一话题很敏感,一些年轻教师已经感受到了编制管理改革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前是没有这样的担心的,因为编制实际上是国家给你的‘铁饭碗’,不是单位给的,比较稳定。但是取消编制后,人事管理权更多的放在学校,学校管理层将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发展需要,来决定要哪些人、不要哪些人。这样必然会加剧教师之间的竞争。”不过他乐观地表示,竞争会带来好处,将导致我国高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
制度设计要跟上,防止精英人才流失
取消高校编制将是一种趋势,建立政府与高校的新型治理关系,打造高素质、高绩效、能自由流动又相对稳定的高校教师队伍,将是政策和制度的导向所在。有专家提醒,虽然高校取消编制后仍会享受政府补助,对于如何消除教师们因取消编制而带来的心理不安定因素,相关部门必须加以重视。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焦洪昌强调,取消编制对多数教师来说影响较大,采用“新人新办法,老人老政策”比较合适。“改革是好事,但不要因为制度设计出现偏差最后带来负面影响。高校培养一名好教师不容易,不要因为改革,把好教师挤到社会上去了。”
王向前也提醒,变革要防止高校精英人才流失。高校固然需要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但同时也要能够吸引和留住精英人才,尤其是最尖端的人才,应该留在高校。
如何留住精英人才?采访中,多位专家和人大代表建议,是否可以划定一个标准,当教师达到一定的工作年限、专业能力达到一定水准后,就能和学校签订一个长期合同,顶尖人才甚至可以被聘为终身教授。“国外很多大学都采取这样的办法留住人才,这一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雷晓凌说。
加强立法控制和实施监督,防范高校用人腐败
取消编制后,人事管理“完全自己说了算”的高校会否变得专制,甚至形成用人腐败?王向前表示,如果缺乏监督,这种情况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譬如把和领导关系不好的教师随意裁掉,把“关系户”留下来了。
如何防范高校出现人事腐败?王向前建议,加强监督和制度约束应该尽早考虑。一方面,要从立法上进行控制。总的来看,高等教育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和长远性、综合性影响,是决定和影响中国综合国力的战略性因素,取消编制这样的制度大变革,实施得好会促进中国高等教育进一步蓬勃发展,如出现重大偏差,也可能会伤筋动骨。因此,建议将此项制度变革提交全国人大进行充分讨论并作出相关决定,国务院或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再根据全国人大作出的决定制定科学、合理、系统的实施文件。具体制度设计上,要对进人和裁人从程序上进行细致规范,不能由校长一个人说了算,重大事件必须和职能部门、工会进行民主协商。另一方面,要从实体上进行制度约束。什么样的人被淘汰,要有标准。
立法之外还要加强监督,监督主体和监督程序必须明确。“学校的职工代表大会要发挥作用。一项制度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经过大部分职工认可后才能实行。教育部门的行政监督、纪检监督要加强。在权利救济方面,信访渠道要畅通,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要用起来,并真正发挥作用。”王向前强调。
(摘自2016年9月12日《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