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烹饪学校:
让“校友导师团”成为“榜样资源”
本报讯(记者 孙军)“学弟、学妹们好!今天,我是你们的老师,应该说‘同学们好’。”近日,毕业已经10多年的学生白茜回到母校青岛烹饪学校。此次来校,她的身份不是学生,不是学姐,而是“校友导师团”的教师。
日前,青岛烹饪学校隆重举行2016级新生拜师仪式。14名来自青岛星级酒店的优秀毕业生作为新生的校友、导师,重聚母校。他们与新高一的14个班级结成对子,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以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引导、激励学生,并手把手地向新生传授专业技能。
搭建学生与导师沟通的桥梁
“校友导师团”是由精通专业、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的优秀校友组成的。在“校友导师”见面会上,副校长宫文辉向各位校友简要介绍了烹饪学校的近况以及取得的成绩,明确了“校友导师团”的作用及导师的职责。“校友导师团”成立的初衷,是激发高一新生的职业兴趣,增强他们的职业神圣感,使新生从入校开始就以优秀毕业生为榜样,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帮助学生利用在校的时间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14名“校友导师”在观看了学校的宣传片后,实地参观了学校的实训教室。“我很多年没回母校,没想到技能教室建得比有些星级酒店还好,竟然这么现代化!”在参观了学校西餐技能教室后,导师管勇情绪十分激动。说这句话时,他的眼里充满自豪。
递拜师帖,正衣冠,拜师学艺
在2016新生拜师仪式举行前,学生穿着印有自己名字的新工装,聚集在操场上。大家互相整理着衣帽,满脸兴奋地等待着拜师仪式开始。一名学生说:“对我来说,拜师仪式就是正式踏进餐饮行业的一个标志。我很激动,因为我们班的导师来自我梦寐以求的酒店。我有个美好的愿望,就是能像导师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2016级许多新生心里充满了这样的期待。拜师活动是青岛烹饪学校的优良传统。仪式教育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感情,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意志,又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并树立了远大的职业理想。
在拜师仪式上,该校校长吕雪梅、党支部书记郝连军为14名“校友导师”颁发聘书。随后,各班班主任分别邀请本班的“校友导师”站到队伍前列。接着,新生代表向“校友导师”递送拜师帖;“校友导师”逐一为师弟、师妹正衣冠,为烹饪专业学生授厨刀,为服务专业学生授练功瓶。其中一位“校友导师”名叫毛青厂,就职于青岛福朋喜来登酒店,是青岛烹饪学校1996届西餐专业毕业生。他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向学弟、学妹讲述了餐饮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希望新生能学好技能,为今后的职业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做一名懂知识、有技能、会创新的现代厨师或管理者。一名新生说道:“听了导师介绍的成功经验,我有了前进的动力。我想跟着导师、任课老师好好学习技能。”
导师授业解惑,新生作职业规划
拜师仪式结束后,14名“校友导师”来到各自结对的班级,结合自身经历,为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生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我对烹饪学校有着非常深的感情。报考青岛烹饪学校,是我一次幸运的选择。”该校1994届服务专业毕业生郝荣说道。他认为,不断学习、注意细节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1994年毕业离校到现在,郝荣已经在厨师行业工作了20多年,从一名最普通的服务员成长为技术骨干。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他说:“是自强不息、勤奋执着的精神让我成为一名合格的厨师。对于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我都会用心地关注。”
“校友以亲身经历给学生讲课,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还能弥补学校师资的不足。”吕雪梅告诉记者,“校友是学校的资源,也是在校学生学习的鲜活榜样。‘校友导师团’在帮助在校学生树立职业理想、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友导师”的到来使职教专业的技能课更加适合学生、切合实际、贴近生活。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加强,校友的资源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学生通过校园网认识校友并且与他们进行互动,不仅能够了解餐饮业发展的新动向,使学校学习与行业发展接轨,而且能以校友的成长经历激励自身的成长。
记者坦言,职业学校培养了千万名有精湛技能的毕业生。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职业教育要开门办学,就必须把自己的优秀毕业生请回学校做“导师”,发挥他们的才干,让在校生有“学、赶、超”的目标和动力。职业学校邀请优秀毕业生回到母校担任在校生的“导师”,手把手地教绝活儿,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