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国:“工匠教师”的执着与担当
张敬国(右二)在实训室里指导学生学习。 牟乃亮/摄
在“2016年高密市职教活动周”现场的高密中专展区,一些大企业的技术骨干挤成了团。吸引他们的,是一种新型机床“C0604实用微型车床”。
“这种微型车床特别适合移动性工作。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同类产品。”发明设计者、高密中专教师张敬国介绍说。
张敬国是“潍坊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潍坊市首席技师”。在高密职教战线,乃至当地机械制造产业圈,他是有名的专家。
校园里的发明家
“张老师整天埋头钻研,是大家公认的发明家。”高密中专教师宋谦敏说。
张敬国有很多令人惊讶的发明成果。其中,“750摩托车平吸式单化油器进气装置”、“轴传动前悬挂旋转割草机”等11项机械发明获国家专利。他自主研发的“多功能田园机”、“偏置式施肥机”在全国农机观摩会上被列为示范产品。他和高校教授合作研制出的“葡萄肥料深施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张敬国是有心人,总能在生活中找到创造的灵感。小四轮拖拉机是农村使用最广泛的机械。为发挥它的最大功能,张敬国设计出配套的挖掘机、装载机、挖坑机、割草机4个系列15种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深受农民欢迎。
在宁夏南部山区,农民种植耐旱的苜蓿草。由于生产力落后,靠人工收割效率低,因此苜蓿经常大面积地老在地里。张敬国知道这种情况后,利用暑假,自费到宁夏作了实地考察。回来后,他设计出了“坡地割草机”,解决了山区牧草无法机收的难题。直到现在,宁夏山区仍使用这种机械。
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搞设计时常常整夜不睡觉。最苦的日子是夏天。老张患有过敏性鼻炎,不敢吹空调,所以热得浑身淌汗。”张敬国的妻子徐翠云说。
在设计图纸时,张敬国不许别人打扰。他害怕别人打断他的思路。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张敬国是个“怪人”,他对研究到了着迷的境地。
刚开始,徐翠云没法接受这一点,觉得张敬国“不正常”。她说:“有时候,他正吃着饭,突然想起什么来了,就扔下饭碗,跑进房间里画图。”渐渐地,徐翠云理解了。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持着丈夫,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鼓励他坚持向前走。
为了创新机械设计,张敬国经常购置新设备和工具。久而久之,这成了一笔很大的经济投入。1998年,张敬国花了近6万元,去北京购买了整套计算机设计系统、绘图系统和绘图机。不久,他掌握了工作原理,成为高密市掌握这项技术的第一个人。
“那时候,6万块钱能买六间房,了不得。但只要他需要,我就全力支持。说实话,我有时觉得他真傻。”徐翠云笑着说。
丰收的果实总是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在职教这方土地上,我耕作了30多年,越来越感觉找对了位置。市教育局和学校给了我很大支持,为我成立了研发中心、名师工作室,让我集中精力搞研究。有了这样的环境,我才能走得更远。”朴实的张敬国动情地说。
“苦心人,天不负。”张敬国执着的努力成就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
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张敬国把学生看得更重。他说:“当老师不能光会搞研究,更重要的是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20世纪80年代,张敬国自学了大学课程,取得了农机修理技师职业资格,成为高密市最早的一批“双师型”教师。他言传身教,手把手地教学生技术,为高密机械制造产业培养出了一大批技术工人。
“学校缺专业教师,张老师勇挑重担,钳工、焊工和车工教学全顶着,一周上20多节课,并且把办公室搬到了实习车间。”高密中专教导处主任孙锡君说。
“张老师周末都在车间陪着我们。为了更好地给我们做示范,‘左撇子’的他愣是练出了左右开弓的绝活儿。”已经毕业多年的韩旭谈起张敬国,依然由衷地佩服。
有一名学生有很强的技能,但突然退学回家了。张敬国骑着自行车走了25公里的路,找到那个学生,并苦口婆心地给他分析职业前途。老师的关爱感动了学生,他又回到了学校。现在,这名学生已经是当地知名企业的首席技师了。
张敬国关爱学生,学生敬爱他。毕业后,很多学生仍然来找他,向他请教一些问题。豪迈公司在生产中遇到了工件钎焊难题,车间主管、高密中专毕业生王树强找张敬国求教。张敬国和他一起仔细分析焊接工艺,最终解决了难题。后来,王树强受到公司嘉奖。
“张老师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职业前程,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出彩。”王树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