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一部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一部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不仅使红军转危为安,而且为后来的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人民翻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丰富内涵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的精神力量。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共党史出版社推出了王新生的新作《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全景式地再现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给人以追忆、启迪和深思。
1934年10月的江西赣南秋风萧瑟,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从于都河畔出发,在敌人重兵追堵下横跨十多个省,跨越千山万水,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中,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摆脱了敌人千万追兵的堵截,胜利完成了此次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胜利结束长征后不久,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长征的伟大意义。他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正如毛主席所言,长征是震惊世界的英雄壮举,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获得了一种全人类意义的永恒,矗立起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
长征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20世纪没有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的事件了,因此,国内外许多作家、记者都不惜笔墨讲述和描写这段令人热血沸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陈云是向世界宣传长征第一人,他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在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巴黎《全民月刊》上发表,成为见证。聂荣臻将军曾写下近五万字的《长征》,极具史料价值。很多老红军以亲历者的身份写下了回忆录,记录了大量历史细节。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毛泽东及老红军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在此基础上写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把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该书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轰动的影响。出于对长征的推崇,四十多年后,斯诺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历时74天,行程1.2万公里,完成了对与长征有关的人物、事件的采访,出版了著名的纪实文学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称赞“长征是不可比拟的,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奇迹,是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长征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记得我小时候常说的一句顺口溜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由此可见,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苦人人皆知,但是,千难万险压不倒、压不垮气吞山河、勇往直前、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的红军战士。阅读长征的故事会使我们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需要记录、需要挖掘,更需要一代代人的常读常新。王新生作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研究,尤其是红军长征史的研究。《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一书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可贵的探索,史料相当丰富,引用了大量回忆录、文献资料,并且点评精当。该书以细腻的笔触、写实的手法,带领我们回到八十多年前,看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不渝初心,感受其坚定的革命信仰,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新的长征路。
掩卷深思,一段岁月,波澜壮阔,永不褪色;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长征的胜利和长征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珍视的历史财富,将永远镌刻在民族的记忆里,生生不息、熠熠生辉。在长征胜利80年的今天,长征是精神路标,更是信念与力量永不枯竭的源泉。让我们走近长征,探寻长征精神所蕴含的文化创造力及时代价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