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教育更有吸引力
“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初中思品课的总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实现的。尤其今天,学生的思维活跃,空洞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思品课成为“鸡肋”。如何让“鸡肋”成为美味,就需要我们给课堂加点“料”。
一、融入爱:以情动人知感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激发学生真情实感的教育,才能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效果。
《天堂午餐》视频描述的是一段极平常的生活细节,虽然简短,却触及灵魂。儿子为妈妈精心准备午餐,这是他第一次下厨。切菜、洗菜,他一边做饭一边回忆和妈妈相处的点点滴滴。做完饭,儿子把菜一一摆上,让妈妈坐下,示意妈妈多吃菜,回过头来扒拉自己的饭碗时,泪水却一滴滴掉了下来。原来,妈妈的位置上根本没有人。前几天,妈妈像往常一样提着菜准备上楼,却昏倒了,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妈妈的突然离世让儿子失去了孝敬妈妈的机会。真实的生活场景、朴素的故事情节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看到最后,学生们都泪流满面。“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有真情涌动,课堂效果才能水到渠成。
二、找点乐:笑中明理和谐美。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课堂上先有了欢声笑语,才会有学生的兴致勃勃。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做到影音俱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官刺激,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我借助这种手段刺激学生们的“快乐”神经,探索进行“快乐”教学。教授《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时,我播放笑星蔡明和郭达演的小品《卖房》。小品让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不诚信看似会带来暂时的利益,但终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吃点苦:冷暖自知催奋发。如今的学生大多生长在温室里,没有经历风吹雨打,遇到困难就找家长。这样的学生如何成为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材?吃点苦更有利于他们今后走好路,做好人。
培养吃苦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结合教材中榜样的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励志教育。这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启发、激励、调节和矫正作用。同时,增强教育的可信度,让学生学有方向、做有目标。另外,理论联系实践,开展一系列励志大赛,如体育运动会、军训比赛、家务小能手大赛,或者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环境治理活动、社会调查等。让学生通过活动吃点苦,逐渐培养其抗挫能力。
四、加点辣:感同身受辨是非。思品课不受学生待见,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的东西跟现实生活有差距。拥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这些善良品质,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挫折,就会使学生对教材的观点产生怀疑,知行不能统一。如何让学生“信服”,这是思想品德课堂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在教授《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这一课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大量因为闯红灯而导致交通事故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那些“瞬间”造成的人间惨剧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同时结合身边的真实案例编写情景剧,让学生体验到亲人生离死别的痛楚,让他们深深感受到:遵守规则就是珍爱自己,生命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