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博览 决定大学声誉的不是年岁而是实力 黑龙江:高校体育场馆必须向社会开放 齐鲁理工学院校园一角    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俄匈高校的治理变革 调查显示:“00后”学习负担不降反增,课外负担重 湖北:小学生放学后可在校托管 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纵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第6版:教育博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博览
06
【新闻分析】

决定大学声誉的不是年岁而是实力

□ 王言虎

近期,北京有几所大学在举办校庆活动。放眼全国,这个月举办校庆活动的学校还有很多。为什么要举办校庆?或者说,举办校庆的意义是什么?应该看到,高校是文化机构,不是商业机构,更不是政治机构,所以,从逻辑上来讲,校庆的意义也就主要集中于文化层面:通过举办校庆活动,回溯过去,观照当下,完成对大学使命的重新确认或构建,打造高校师生文化与身份上的认同。

这种校庆传统源自西方,实质上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学习西方的产物。自晚清以来,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教育发展模式开始模仿欧美。回溯历史可以看到,现代大学制度在中国移植成功后,中国教育家曾多次应邀参加欧美知名大学的校庆活动,在教育家的推动下,西方大学的校庆传统也一并漂洋过海,被复制过来。

校庆本身就是大学建设的一部分。在当下,大学校庆在凝聚价值观、输出形象的层面之外,也被赋予了别样意义:展示实力,吸引生源;设置基金,向校友筹款;甚至,也被一些高校视为邀功摆好、展示政绩的筹码。

对于前两者,这无可厚非,因为一所大学的品牌建立,少不了优质生源与雄厚的办学资金。一个好的校庆活动,就是一个优质的生源与资金入口,它让外界看到这所学校的实力,既巩固了办学根基,也能打造办学品牌。但若高校举办校庆是为夸大历史、展示校领导政绩,那就本末倒置了。

目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校庆活动越办越多,不论是逢五、逢十还是普通的周年庆,都有高校郑重其事举办高规格活动;除了有建校校庆,还有合校校庆、迁校校庆,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是,有高校刻意延长历史,搞校庆竞赛,来凸显自己的办学传统与“功绩”,这更偏离了校庆的初衷。

校庆代表的是一所高校坚守的价值观传统,久远的办学历史固然可以证明一所高校的深厚底蕴,但决定一所高校声誉的,不是年岁,而是实力。早在1948年,胡适就在《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的演讲中批评了那种“想用年岁来压倒人”的办学做法,这说明,早在民国,用校史来为学校背书的现象就已经出现,这个问题今天依然存在。

大学不是按青丝白发来排位的,校庆其实也就没必要过多注重这类枝节。2011 年,韩启德先生在香港科技大学20周年校庆活动致辞中提到:“与那些动辄上百年历史的大学相比,香港科技大学可以说还只是个小伙子,但香港科技大学却已成为一所成绩斐然的大学,一所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正所谓“影响力不在年高,学术优则灵”。

(摘自20161021日《中国青年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