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故事的传播
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途径对长征进行宣传,向国统区群众和国内外人士宣传红军的英勇事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争取同情和支持。长征中红军的英勇事迹、红军战士所表现出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连同长征本身,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10月15日,陈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作了关于红军长征的报告。这份报告,当时被整理成《英勇的西征》,署名“施平”,于1936年初,在共产国际主办的《共产国际》上发表。1936年初,陈云以“廉臣”的化名在巴黎的中共刊物《全民月刊》上发表了《随军西行见闻录》,假托一名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描述了中央红军自江西出发直至胜利渡过泸定桥为止,历时8个月、途经6省、行程12000里的传奇经历,细致叙述了中共和红军的政治纲领,以及红军长征至四川阶段大量生动的事例。文章很快流传到国内,在国统区和日本占领区广泛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36年8月5日,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署,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起征稿,指出:“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同时,又向各部队发出电报,提出:“望各首长并动员与组织师团干部,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轶事,写成许多片段,于9月5日以前汇总交总政治部。事关重要,切勿忽视。”经3个月的努力,到10月底共收到稿件200余篇、50万字。经过编校整理,1937年2月,书稿完成,共收录100篇文章,定名《红军长征记》。埃德加·斯诺所著《红星照耀中国》中许多内容和素材皆取自这些稿件。1942年11月20日,《红军长征记》作为“党内参考资料”,由总政治部付印,书的主题是革命的英雄主义。1937年7月,董健吾(化名“幽谷”)以《红军长征记》的材料为基础,撰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发表在上海出版的《逸经》杂志上,在国民党统治区引起轰动。
1936年11月,当红二、六军团还在长征途中时,曾随红二、六军长征的瑞士籍英国传教士勃沙特的回忆录《神灵之手》一书由伦敦哈德尔-斯托顿公司出版发行,该书很快在英国脱销,接着又发行第二版和第三版。1937年初,该书被译成法文出版。该书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
抗战前后,外国记者如埃德加·斯诺、海伦·福斯特、史沫特莱、哈里森·福尔曼和中国记者范长江等相继访问延安。1937年10月,美国记者斯诺根据自己在红军苏区的采访手记,撰写并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译名《西行漫记》)一书,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在书中,斯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形象,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攻势。《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出版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轰动的影响,被译成10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也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著作之一。广大国人通过《西行漫记》和《中国的西北角》等著作,知道了更多有关长征的史实,长征的事迹广为传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英勇事迹和政治影响扩大到全世界,长征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和军队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包括原一、四、二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等各个方面),纷纷发表关于自己的长征回忆文章,从多侧面反映长征的历程,突出宣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总结长征的历史经验,颂扬领袖的丰功伟绩。1957年,大型系列革命回忆录丛书《星火燎原》《红旗飘飘》开始出版。1959年,刘伯承元帅发表《回顾长征》一文,此文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同志撰写的第一篇有关长征回忆的重量级文章。与此同时,以王愿坚、李瑛等为代表的新中国作家群体创作了一系列关于长征题材的作品,包括话剧《万水千山》、电影《金沙江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萧华作词的《长征组歌》等。长征中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哺育了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
与此同时,国外对长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海外关于长征研究的热度不减。1979年12月,斯诺的《西行漫记》第一次在国内公开出版。1984年,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后写出《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并于1986年正式出版,广为发行,影响很大。
(摘自2016年第9期《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