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三味文摘 红军长征故事的传播 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 书的姿势 秋天的银杏林    “冠军”原义是“列于诸军之首” 章太炎《说文解字》读了72遍 写稿机器人2秒成文 十七岁时我们都干些什么 诗圣笔下的丝绸之路

第5版:三味文摘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三味文摘
05

十七岁时我们都干些什么

□ 舒婷

17岁,有个共同点,就是每天在镜子前,龇牙咧嘴挤压青春痘。

儿子现在的班级成立文学社,众同仁在冥思苦想命名时,盯着社长(我儿子)硕果累累的苞谷脸,豁然贯通,遂一致同意叫“青春痘”。

他老爸17岁时,社长交椅一坐好几年,几至坐穿。文学自是圣殿一般,班刊非《采贝》即《鼓浪》,满纸豪言壮语。脸上火力更足,常常这瘤那瘤叠罗汉,岌岌可危。

17岁时下了乡,水清风净滋润,缺鱼少肉,没有油脂浪费在脸上。就着油灯读名著,唱“外国民歌两首”,抄古今中外格言,写华丽动情的信。

17岁,儿子不叠被,不整理书桌,更不洗衣服和臭袜子,鞋要自选,衣要名牌,每月上一次发廊,整天问有什么好吃的,唯一自己动手的只有开冰箱和打电脑游戏。压岁钱或生日红包统统自觉上缴,尚无经济头脑、不懂回扣。

他老爸17的上半岁紧锣密鼓地打拼,准备上中文系。下半岁碰上“文化大革命”,忙着写大字报、贴标语,早请示晚汇报,被抄家和去串联。饭不会做,衣服不会洗,直到两年后去插队。

17岁体重只有42公斤,要挑50公斤的谷担,摸田螺、育秧、割稻,学一样哭一场。每天翻英汉读物,背唐宋诗词,腋下夹一本禁书,到各知青点去投桃报李,换来各种意外的惊喜。

17岁的儿子崇拜贝克汉姆、谢霆锋和麦当劳。小时候口必称郑渊洁,从未仰视过老爸老妈,称班主任“凡姐”,直呼物理老师“阿弟”。上网聊天,打又臭又长的电话,时而卷着舌头说两句英语。

17岁时,他老爸开始写小说,至今没得发表;后改写寓言、随笔、科幻小说,书出得薄薄的,反响也是小小的。喜欢马雅可夫斯基、雷锋、贝多芬、郭小川,其中没有我。

17岁时,我梦想的是一斤膨体纱毛线,可以打件时髦的套衫;一柜满满大部头小说,最好是卷了边,发了黄,略有破损,这样的书才好看;梦想不用向队长赔笑脸,不必上大队部去送礼,也无需走县城找关系,忽然一纸通知书便腾云驾雾进了大学。

从未想过成为一名作家或诗人,更不懂得梦想当母亲!咳,17岁!

(摘自《盛放在呼啸而过的青春》 长江文艺出版社)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