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随迁子女只能考高职,太小气
近日,9个省份公布了2017年高考报名时间。除了本地考生,多数省份对外省户籍考生以及外省户籍人员的随迁子女明年高考报名进行了规定。其中,北京市规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符合5项条件可以申请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据10月26日《新京报》)。
笔者注意到,这些省份对外省随迁子女普遍设置了居住年限、社保缴费、学籍年限等高考报考门槛。不过,与其他省份随迁子女自由报考、同等录取不同的是,北京市只允许随迁子女报考高职学校。随迁子女即便具备了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职业、在京连续缴纳社保、连续在京就读高中3年等苛刻条件,他们也只能参加高职单考单招,而无缘统一高考。北京考生高考录取率近九成,本科录取率达62%,也不愿意给随迁子女在京公平高考、公平录取的机会。这到底是为高职院校拉生源,还是断定随迁子女成绩差,只配读高职院校?北京市允许随迁子女考高职,除了给考生提供形式上的便利以外,根本未触及高考公平的核心问题。
北京市相关部门或许有其苦衷。由于户口地域差异与户口附加值没有根本改变,在北京招生总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允许随迁子女在北京参加高考录取,意味着北京考生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只让外地考生报考高职院校,不允许报考普通院校,有利于保护北京考生的利益。但是,这牵扯出了教育公平、招生公平的沉重话题。事实上,考生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这种形式上的便利、施舍式的公平,而是教育权利、录取权利的平等。
由于多种原因,各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生源数量与高等教育资源不对称的情况客观存在。这本需要教育部做好宏观调控,公平分配资源。但是,现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并不能体现公平。由于招生体制画地为牢,许多全国重点大学越来越地方化,在办学所在地的招生比例高居不下,俨然形成了教育割据的局面。一段被称为《高考天问》的视频曾在网上疯传,该视频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考生上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广东考生的37.5倍、贵州考生的35.4倍、河南考生的28倍。虽说各地考生情况、教育质量与招生情况是一个变量,这些宏观数据未必准确,但是高考招生录取不公平的问题确实相当严重。有数据显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京的招生计划占到了全国招生计划的10%以上。为此,有人建议改革高考招生指标分配办法。中国政法大学就建立了按各省市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的制度,受到社会好评。但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改革热情撼不动招生地域差异的坚冰,目前没有第二所名校跟进。
北京市规定“随迁子女考高职”再次证明,以地域为界限的差别化高考制度越来越成为教育公平的绊脚石,它的继续合法存在,已然不合时宜。
(摘自2016年10月28日《南方教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