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青岛教育信息化区域整体推进模式在全国推广 图片新闻 乐陵:乘“改薄”东风建优质学校 在“树林学校”里快乐成长 我省启动环球青少年大使计划 肥城顺利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禹城城乡教育综合发展项目入选全国PPP示范 临清一中与马来西亚汝来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1900名师生远足25公里 善教者必善假于物 沂南县组建城乡学校联合体 邹城市撑起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伞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在“树林学校”里快乐成长

□ 本报记者 孙世杰 通讯员 张春晓

五龙河蜿蜒穿过高密大地,河边是连片的林场。在河东的树林里,有一所乡村学校,叫高密市井沟镇实验小学。

“虽说学校偏僻些,但是林木资源是很多学校比不了的。我们就利用这一优势,依托林木开发课程,把占地80亩的校园变成了学生快乐成长的生态课堂。”该校校长逄积瑞说。

独特的生态课程

在这所“树林学校”的青葱校园里,学校开辟了花圃、菜园,还特意留了一块野草地。

“这些园地,都有班级认领承包。按照学校绿色规划,可以自主栽培花木、实践探究。”该校教师王召玉说。

春天到了,学生们人人动手,挖坑浇水,栽上树苗。从此,小树苗的生长,就成了学生们观察探究的“必修课”。当海棠、杏花、桃花、连翘吐艳绽放的时候,学生们像花丛中的蝴蝶徜徉其间,画画、摄影、故事会等活动也次第开展起来。夏天,到草丛中捕捉蚂蚱,摘毛谷英,观察蝉龟从地下慢慢爬出并蜕变成嫩蝉。秋天有“瓜果蔬菜节”;冬天有“林雪嬉戏”。学生们在树林里快乐地感受着四季的演变。

“校园里总共有80多种树木。你看,这是丁香,这是福树,这是蜡梅……”逄积瑞如数家珍。利用丰富的树种资源,学校开发了“校园植物百科”课程。每种植物的解说有形态特征,有生长习性,有栽培方法,还有彩色图片和观察日记等。这些都是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和作品。

植物课程在不断拓展,衍生出树花课程、嫁接课程、果木管理等,甚至还有鸟儿课程、昆虫课程。整个树林的生态都成了课程。有趣的是,学生们用树木给班级起名字,像玉兰班、蔷薇班等。这样,对冠名树木的研究,也就成了班级课程。

学生们珍爱树木,设计了“树木名片”。每学期开学时,每名学生都要制定一个成长目标,像学会做一种饭菜、养成一个好习惯等,制作“成长心愿卡”,连同“树木名片”挂在树上,和树一起成长。

毕业的时候,学生们收获了一本本观察日记、标本集、图片集、画册,更有说不完的树林故事、成长印记。

传习茶艺绝活

井沟镇实验小学所在的区域,曾盛产银杏茶,后来制茶工艺濒临失传。学校及时把制茶引进了课堂。

“开始的时候,没有资料可查。老师们就带领学生寻访村里的老茶师,了解制作工艺。”逄积瑞说。学校组织编写了《银杏茶艺》教材,用图文双解的方式,详尽记录了这一土法工艺,在低年级开设银杏茶常识课,在高年级开设制茶工艺课。

每年清明节后,老师们带领学生采摘银杏叶片,制茶实践活动就开始了。“采叶的最佳时间只有三五天,要采鲜叶,还要把叶柄去掉。”六年级女生于萍告诉记者。采了叶子,放到铺着棉布的笼屉里。老师指导学生向锅里添水,把笼屉架在锅灶上,烧火蒸叶。“这道工序叫‘蒸青’,主要目的是消毒、去味。等叶子变成了暗绿色,用手抓一把,能握成团,闻闻没有了青草味为佳。”她介绍起来相当“专业”。

“蒸青”后叶子出锅,用清水淘洗,去除杂质、毒素等,放在竹席上晾开。半干的时候,师生一起把叶子揉捻成叶条。然后,放到大锅里炒。当闻到“锅炒香”的时候,出锅凉透,就成了银杏茶。

“炒茶火候最难掌握。我们指导学生用半锅斜炒的办法,分组用小锅试验炒制,这样也更安全。”指导教师李康德说。

炒了新茶,学校又举行银杏茶节。学生们唱茶歌,编创舞蹈,举办书画摄影展览。家长也应邀来参加,品茶、看节目。这样一来,家校关系融洽了。

一门学校课程,传承了一项民间工艺,唤醒了一种乡土文化。

树荫下的诵读

井沟镇实验小学的南院墙内侧,生长着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从外面看,院墙再普通不过。正是这面墙,给学校平添了风光。

2000年春天,学校组织精选了100多篇古诗,编印了《小学生经典诗词必读》,师生人手一册。学校每周开设2节诵读课。结合诵读活动,各班级开展了诗配画大赛,让学生们根据古诗词内容画主题画,并评选出优秀画作。

秋季开学了,学生们惊喜地发现,200多米的南墙内面变成了“诗画长廊”,108幅彩色图画组成了长长的古诗“连环画”。原来,学校在暑假期间,请当地美术家和书法家把同学们的优秀画作画在了墙上,每幅图还题写了诗句。从此,室内诵读课变成了“树林诵读课”。他们还创造了领读、齐读、对读、角色读、串读、接龙、音乐唱读、舞蹈伴读等各种读法,每周都有不同的活动。学生们穿行在白杨树林里,指墙背诗、临帖写诗、讲名家故事、编演古诗剧,成了一道新的校园风景。

“每天放学,学生们大声齐诵着古诗,列队走出校门,家长们看了都很高兴。”逄积瑞说,小学毕业的时候,每名学生都能熟背全册古诗。有一次,省市督导组来学校检查工作,随机点了几名学生背诗。结果,每名学生都能一口气背出几十首,督导组专家连赞“了不起”。

“农村学校有农村的特点。我们一直在探索办一所有大自然气息的学校,在绿色教育环境里守望着学生健康成长。”逄积瑞深情地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