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融入道德修养教育
——《山东省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山东省教育厅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织相关专家、教师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了各学科的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为什么要在学科教育中加强德育?我想,“学科教育”课程的任务首先要落在对“人”的“教育”上,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合格公民、优秀公民。因此,学科教育的课程需要研究学科知识、技能教学的规律,还要研究如何将德育有机地融入“学科”系统中。我想起若干年前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及的一个真实事例。某学校高中学生被要求写自己生活中的一段“体验”,学生有的写外出旅游的体验,有的写做家务的体验,当教师看到一名学生的作文中讲述了自己如何学偷自行车的过程和体验时被震惊了。学生写的这件事也许是真事,他做了这样的坏事竟然还大大方方地写到作文里去,也许他会说是编造出来的。然而,乐意编造自己“偷窃”这样的事,居然不以为耻!看到这样的作文、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师还能淡定地说语文课只是一门教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工具课,道德修养教育跟这门课无关吗?
的确,语文课程要让学生领悟语文运用规律,掌握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的技能,但是语文学习绝对不是纯粹的技术活儿,更不是简单地刷题的力气活儿。孩子读什么书、谈论什么话题、出言吐语等,都是需要教师和家长时时处处关心的事。语文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人语言文字运用水平,也体现了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视野胸襟等多方面的综合修养。语文课程不是纯粹关于“语言”、“文字”学问的课程,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各科学习中、未来的工作中都能用好语言文字。这门课的内容涉及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学生所读所听、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要表达的人物、事件、情景等。语文课程的内容和活动跟人的思想、文化、道德修养是联系在一起的,自古以来语言文字教学就融入了思想、文化、道德教育。其实,中国语文教学是这样,外国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渗透着他们的价值观教育呢?
语文课程开展思想、文化、道德修养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得好,便是一举多得,放弃这种“融入”,就流失了本该具有的教育功能。所以,在语文教材中采用的课文总是要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优秀作品。这种“优秀”既有语言文字运用技能方面的,也有思想文化道德教育方面的;教材中选择的表达交流话题始终着眼于这两者的结合。《山东省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语文德育纲要》)中对此有很清楚的阐述,如:“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是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资源。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丰富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因文悟道,提升思想境界。”“语文课程具有浓郁的情感元素。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文章,都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具有强烈的精神感染力。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涵泳体验、对话交流等,在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大量的名篇佳作,具有独特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意境之美、结构之美,这些无不给学生美的熏陶感染。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净化心灵,完善人格。”“语文课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课程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尊重并理解多元文化,使其成长为兼具传统人文情怀与现代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语文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文化、道德修养教育应该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让学生在学习听说读写的同时受到价值观的教育,要在“融入”二字上下功夫,要尽量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语文德育纲要》中强调了实施的方法:“语文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来进行,侧重于熏陶渐染、潜移默化。”“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积极利用多种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创设德育情境,挖掘德育素材,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培养独立人格、责任意识、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语文课程的德育价值。”语文课程要通过对阅读材料和表达交流话题的选择、对学生阅读表达中反映出来问题的讨论和引导等,“润物细无声”地实施思想、文化、道德修养的教育。
关于语文课程中思想、文化、道德修养教育,《语文德育纲要》列举了若干基本做法,首先是“读书”,这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和思想、文化、道德修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掌握读书的方法,提高读书的品位和能力,从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中汲取思想营养和智慧,陶冶性情,提升人文修养。其次是在表达交流实践中提升表达交流的能力和思想、文化、道德修养,要让学生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真实客观地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敢于担当。第三是语言文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指出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育,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铸造美的心灵,要让学生养成高品位的追求,远离低级趣味。
语文课程还承担着学生文化心理建设的任务。《语文德育纲要》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阅读古代优秀诗文,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深切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正直善良,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自强自立;珍视亲情,关注友情,待人真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团结协作;爱憎分明,公正无私。”表达了开放的心态和胸怀,提倡积极吸收人类的一切进步文化:“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扩大文化视野和胸怀,包括积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与不同文化宽容共处;培养学生从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使他们力争成为立足于本土文化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和跨国界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建设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里面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吸收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勾勒出了具有中华文化根基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文化框架。
《语文德育纲要》强调的德育内容还包括“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为建设祖国而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激发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了解革命领袖和先烈的光辉业绩,学习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激发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树立积极向上的远大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意在通过语文学科的教育努力培养一颗颗赤诚的中国心,造就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共同“传递社会正能量,唱响时代主旋律”。
(作者系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