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健康生活 做教师的情怀 入冬养胃小米粥 酸萝卜鸭子汤 老人容易掉入的“陷阱”  家有爱妻牌暖男  十种清肺排毒的食物

第8版:健康生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健康生活
08
【友情提示】

老人容易掉入的“陷阱”

□ 邬时民

前不久,李先生回家探望80岁的老父亲,没想到家中堆满了五花八门的保健食品。父亲说,这是他最近一个月买回家的保健食品,总共花费了3万多元。父亲说,是商家卖给他的,并介绍这些保健食品对老年慢性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其实,像李先生父亲这样热衷于保健食品的老人并不在少数。那么,老人为何容易与保健食品“结缘”呢?据笔者调查了解,主要有两大原因。

原因一:商家用小恩小惠忽悠老人

闲来无事的周阿婆一天在浏览信箱里取来的广告时,发现有一家标有“某某夕阳红老年保健基金会”的广告宣传单,上面写着:每天上午在某某大酒店举办老年爱心讲座,凭身份证60岁以上者可免费领取草鸡蛋5只;连续3天参加者,可享受酒店中午免费高级酒会一次;连续5天参加者,可免费参加两天一夜旅游一次;期间,还为参与者提供一次免费体检。

周阿婆满心欢喜,心想自从老伴去世后,子女很少能抽出时间来看望自己,如今难得有这么好的解闷机会。于是,她按广告上指定的地址参加讲座。果然,周阿婆每天领到了草鸡蛋,得到了一次免费体检,并享受了高级酒会和旅游的“免费大餐”。

周阿婆告诉笔者,讲座中的“专家”为她体检后,告诉她患有严重高血压,长期下去脑血管硬化加重,会出现脑溢血或脑梗死,服用他们单位生产的“高科技”产品,能够根治高血压。周阿婆缺乏医药常识,听信了“专家”的话,结果花了2万多元买回一大堆“高科技”产品。经检测,这些所谓“高科技”产品根本不是高血压治疗药物,而是保健食品。

原因二:商家打亲情牌击中老人

张老伯买保健食品共花了5万多元。家人发现这一情况后,指出张老伯受了人家的骗。但是,张老伯坚持说,自己不会受别人的骗,因为与他打交道的是一位20岁出头的姑娘,看上去很老实,而且待人亲切和蔼,乐于帮助别人,这样的好人怎么能与骗子画上等号?

原来,与周阿婆一样,张老伯也是一个独居老人。一天,他在小区中碰到一个正在散发广告的姑娘,而广告内容是免费保健讲座。姑娘说,免费保健讲座有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于是,张老伯参加了讲座,还得到了主办方赠送的礼品。主办方说,这种礼品是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发的新产品,吃了能够强身健体、延缓衰老。

更令张老伯感动的是,姑娘还天天打电话给自己,询问身体情况。有一天,张老伯不慎摔了一跤,姑娘知道后马上赶过来,为他端茶倒水,还送来了保健食品。后来,她向张老伯推荐了强身健体、补钙的高科技“药品”。

张老伯的女儿把“药品”请医生鉴定,发现张老伯购买的根本不是药物,而是保健食品。经初步清点,张老伯购买的保健食品至少能服用10年。

上述两个案例表明,很多独居老人由于缺少与人的交流,加上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久治未愈,往往会在寂寞中寻求亲情安慰,因此,各种关心和所谓的治病秘方、偏方会成为老人的“良方”,而有些保健食品经销商就是利用了老人的这些软肋,设置“陷阱”,使老人心甘情愿掏钱购买保健食品,最终成为保健食品的“俘虏”。

鉴于此,心理学专家告诉大家,独居老人不但生活上需要家人的照顾,精神上也要得到慰藉。作为家人,应该在生活上、精神上多关心老年人,而不是只顾着给他们提供物质的满足。老人自己也应自立自强,多参加社会活动,有事情多与小辈联系,不轻信广告宣传和陌生人的话,以免上当受骗掉入盲目大量购买保健食品等“陷阱”。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