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潍坊滨海区全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淄博淄川区“三轮驱动”促学校体育运动开展 图片新闻 办学思路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校园里建起了“农耕展览馆” 乳山市探索小班化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汶上县郭楼镇崔园村有个“关爱儿童之家” 简 讯 让剪纸艺术与生活“对接”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校园里建起了“农耕展览馆”

——淄博临淄区大武学校民俗文化教育侧记

□ 本报记者 宋以生 通讯员 郭金芝

一间大教室做展厅,展览农耕用具70余件……前不久,淄博市临淄区辛店街道大武学校把“农耕展览馆”搬进了校园,让学生们不出校门便可感受古代农耕文化。

走进 “农耕展览馆”,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农耕社会。大的展品有扇车、辘轳、耧、犁、耙等农具,小的展品有草帽、霹雳鞭等。每一件展品前都挂着一张小小的“说明书”,上面清楚地列出展品名称、用途等。

“展览馆的物件都是学校的几位老师一点点搜集来的。有些是老师自己家里的物件,有些是从别的地方‘淘’来的。”该校校长曹丽娟介绍,除了用实物展示,学校还组织人员专门制作了相关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民俗的历史和发展演变。

“现在的学生对传统的东西有着距离感,我们把这些已成为历史的生产工具保存起来,就是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民俗文化。”曹丽娟说。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该校教师研究编制了深受学生喜欢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教材分学段制定,主题各不相同,一年级是十二生肖与天干地支课程,二年级是二十四节气课程,三年级是中国传统节日课程,四年级是走近齐文化课程,五年级是感悟孝文化课程。

“学了《感悟孝文化》,我知道了对父母要关爱,要尊敬,不能对他们做出不礼貌的事情。”五年级(1)班学生石泽宇说。

实践出真知。为让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地,学校还设立了缝纫、泥塑、剪纸、刻瓷、书法等校本课程。每周三下午是学校的校本课程活动时间,学生们高兴地走出教室,走进校本课程活动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缝纫,制作泥塑,练习剪纸,学中做,做中学,脸上溢满了笑容。

在校园西北部,有一块面积为500平方米的土地,处于荒废状态。学校将这块地与“农耕展览馆”、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等联系在一起,开辟为劳动实践基地。每个班级认领一块实践田,组织学生在实践田里使用传统劳动工具耕作,种植农作物,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

“下一步,我们将在原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争取早日使它成系统、成系列。”曹丽娟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