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冬日暖流 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语文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应从培养其独立性做起 如何做好学生课内外阅读衔接

第4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4
【教学感悟】

如何做好学生课内外阅读衔接

□ 济南市东方双语实验学校 刘淑珍

“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笔者在初级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对此深有感触。

既然阅读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乃至各科学习能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既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天地,又能把学生的阅读向课外延伸,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第一,帮助学生精选书目,利用假期深入研读。一些富有人文精神的书籍,很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震荡,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人格。假期时间相对充足,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来读书,并可以充分深入地品读。

每一个假期来临之前,笔者都会根据下学期要学习的教材内容精心给学生选定阅读书目,学生在假期阅读这些书目时,至少要选一至两本书来精读,并写出读后感。例如,上个暑假,笔者给学生选定的书目是鲁迅的《朝花夕拾》、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杨绛的《我们仨》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几本书与开学之后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寒暑假的系统化阅读可以让学生对所读的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为下学期的语文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紧紧围绕教材,做好课内外有效衔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是让学生阅读更多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引导学生通向课外广阔天地的桥梁。

在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笔者让学生重温《朝花夕拾》等文章,学生能更理性地认识到阿长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的朴实善良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鲁迅的许多文章既揭示了底层劳动人民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了他们美好善良的一面。通过学习,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散文“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的特点。

在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我们把《文化苦旅》中的一篇《道士塔》拿来一起比较阅读,学生既痛恨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也崇敬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清政府的无知、无能与无为表示愤慨。

学习《老王》一课,细读过《我们仨》的学生畅谈杨绛为人的真诚与善良、文笔的平淡与从容,从而激发了更多同学的阅读兴趣。

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如果学生对苏轼的生平不了解,便无法读懂他所谓“闲人”的复杂情感。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虽饱经忧患之苦,却走向更高人生高度的苏东坡。学习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去读《苏东坡传》,他们更能被苏东坡的一腔赤诚与浩然正气所感动。

第三,以一带三,注重扩展与延伸。笔者在学习一篇课文前后,都会给学生精选三篇相关的文章进行扩展与延伸。这三篇文章选文类型不同,或是主旨相关,或是题材相关,或是描写手法相同,或是同一作者的作品,或者是不同作者笔下的同一人物,可以写景抒情,也可以写人记事……这是我们的一项特色作业——“名篇赏读”。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利用课堂上所学的文章赏析法进行圈点评注,最后写出阅读感受。例如,学习《背影》时给学生印发三篇文章——朱自清的《冬天》、龙应台的《目送》以及苏童的《父爱》,让学生对这三篇文章进行圈点评注和比较阅读。这一项由课内到课外、再由课外回到课内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课文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夯实语文的根基,提高阅读与鉴赏能力。

这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的课外延伸性阅读,把学生的知识面向广处拓展、向深处推进,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