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振元:“双一流”是建设高教强国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11月8日,针对备受关注的“双一流”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表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仅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并不等于就是高等教育强国。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项工作被高教界简称为“双一流”建设。瞿振元说,“双一流”建设是新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围绕备受关注的“双一流”建设,舆论和业界一度出现了各种猜测、预言,网络上甚至流传出“‘双一流’大学建设拟定名单”。对于这一热点话题,今年10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曾回应:“教育部从未发布过‘双一流’名单,公众勿轻信谣言。目前教育部正与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争取尽早出台。”
11月8日,正在成都出席2016亚洲教育论坛年会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双一流”是在“211”工程和“985”工程成绩和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整合和继承性推进,要做到平滑过渡、范围有所扩大、机制更加完善、成效更加显著。“‘双一流’建设不是狗熊掰棒子——做一个扔一个,只能在原来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
对于外界关心的“双一流”名单和数量问题,他表示,既然是重点建设工程,“双一流”不可能涵盖所有高校,但会比原来的“211”工程、“985”工程范围有所扩大。
在机制上,瞿振元说,要继承“211”工程和“985”工程好的经验,不足的方面要予以补足和完善。“而且要看到,‘双一流’建设不是商品市场,不要期待今天投资,明天就见效。‘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用长远眼光来看待。”
1995年开始实施的“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随后,在“211”工程基础上,国家决定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即“985”工程。
瞿振元说,“211”工程是在教育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启动的。但今天国家的财政情况、教育投入、整体实力比过去好多了,应该有新的考虑。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到,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对此,瞿振元表示,文件里讲到了“双一流”建设,但也规划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因为,对我们这样的大国,只有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做强各类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强国要有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如果只有几所一流大学,那是平地上插几根旗杆,是插不高的。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从‘平原’变成‘高原’,让‘旗杆’变成‘高峰’。从长远来讲,这是重要的战略。”瞿振元说。
“高等教育既要培养杰出人才、业界精英、政界领袖,又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普通人的学习需求。”瞿振元说,“让普通人明天的生活更美好,这不是高等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吗?”
瞿振元说,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提出要建设一流大学,但是少有国家提出建高等教育强国,而中国的目标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那就要做几件事,一是创一流,二是带一般,三是补短板,这样才能使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成为一个协调、健康的体系。瞿振元希望,各类高校准确定位,“找准自己位置、发挥出作用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而不能简单地说‘只有世界一流大学才是好学校’”。
(摘自2016年11月10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