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博览 瞿振元:“双一流”是建设高教强国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贫困生也应该有一个体面的样子 特殊教育下一步应向两端延伸 齐鲁工业大学校园一角     专家指出: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有利于大脑开发 北京市将支持小学开办附属幼儿园 河南:未成年人获五年以下刑罚不记入档案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九成以上在中西部省份  浏览器或者邮件客户端要关闭自动执行脚本  美国都是快乐教育? 不!

第6版:教育博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博览
06
【新闻分析】

贫困生也应该有一个体面的样子

□ 燕农

近日,某高校一位大学生因为偶尔的一次“奢侈”消费被取消助学资格。贫困生是否该有一个贫困生的样子,成为舆论关注的新焦点。

对很多人来说,关于贫困的记忆并不遥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逢年过节不能改善伙食的家庭,多会关起门来吃饭,以避免遭人嘲笑的尴尬。进入物质相对丰裕、社交开始活跃的年代,如果在聚会场合,别人都是西装革履,只有一位粗布衫,估计也会手足无措拘谨得很,甚至发誓下一次再也不能这样露怯。情同此理,我以为,贫困生也应该有一个体面的样子。

教育的趣旨之于所有学生都是平等的,其中之一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果一定要让贫困生有个贫困生的样子,衣食用品远差于其他同学,很多时候就相当于将这个群体孤立和区别开来,年轻人比较脆弱的自尊,会不会被深藏进内心而转变成自闭,犹未可知。我们当然希望出现更多家贫志坚的励志故事,但却无法回避刚刚成年的孩子们尚不稳定的青春心理。

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助学的要义已不能仅仅停留于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推进精准扶贫、使民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时代背景下,助学应该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与路径。去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整个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和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依然强调贫困生要有个“特殊”的样子,标准不免有些陈旧和落伍。

当然,这样说并不代表鼓励贫困生借助助学而由俭入奢,他们应该树立端正的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事实上,这种教育是缺失的。而从疯狂的“校园贷”屡屡在校园内制造悲剧来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教育不只是对贫困生群体,付诸几乎所有大学生群体都是缺位的。如何将大学生热衷的目光从消费攀比拉回到知识探索,或许才是转移审视贫困生外在条件视线的最好方法。

让贫困生也有体面的样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高校贫困生认定几乎是一个普遍性难题,难就难在很多高校总希望用一把尺子量出所有家庭贫困的学生,这就不免会有“硬伤”或者漏洞。正因为如此,“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事实上,这是给高校助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科学完善贫困生评定体系和资助方式,考验着高校的智慧。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摘自20161111《京华时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