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数学系教师义务补课
为学生在网上建了一间“大教室”
本报讯(通讯员 王静 姜玉峰 徐振珍)“现在,学生抱着手机成为‘低头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既然堵不住,我们就采用疏导的方法,让手机成为他们的学习工具。”近日,山东农业大学数学系教师徐胜荣告诉记者。去年11月14日,徐胜荣申请开通了个人微信订阅号“高等数学课程订阅号辅助教学实验”,推送习题解析图文、习题解析视频、习题解析图配音、QQ群典型问题整理等,推荐比较好的数学书目,在考试前向学生们推送“温馨提示”等。其关注用户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分布在全国130多个城市。运行一年多来,其个人微信订阅号给校内外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同样受学生欢迎的是数学系教师们建的一个个 QQ群。实际上,早在2011年,数学系教研团队的教师们就开始利用QQ群与学生沟通、上传课件、为学生解决问题、布置作业等。数学系副主任于瑞林介绍道:“我们建立QQ群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多校区教学造成的师生沟通不方便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们上完课以后要乘班车到其他校区上课,使得学生们遇到问题无法及时询问。“在课堂上,学生听不懂,有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导致课后问题积攒过多。下课后,有些学生到办公室去问老师。同时,在答疑教室里,教师们轮流值班。但是,仍然有些学生不好意思问老师。”于瑞林又说。
“每一名数学老师都申请了几个QQ号,建立了QQ群。这些群既有面向自己班级学生的,也有面向全校学生的,还有面向校外学生的。”数学系教师田祥介绍道,“老师把自己的课件、辅导资料、考勤表等文件分享到群中,供学生学习和参考,引导大家提前预习、课后复习、相互督促学习。”同时,教师们把一些难点、关键点的解决方案录成微课视频并发布到群中。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与我面对面交流时会害羞,但他们在网上比较活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感到老师就在他们身边,可以随时为他们释疑解惑。”教师刘长文说,他和同事们都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在群里回答学生问题,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的学生。QQ群把数学系的师生们都带动起来了。老师在群里释疑解惑、布置作业、了解学习动态,忙得不亦乐乎;学生有了问题以后,也大胆地发到群里。于瑞林说:“在师生通过网络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改善,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我一般是把不懂的问题抄在纸上,再拍照,然后发布到群里。接着,就会有很多同学为我解答。如果我们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联系老师。”2015级数学一班的学生李冉说。在通常情况下,学生们习惯于把问题拍照并发到群里,然后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但是,新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如何将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有效分类并且汇总到一起,让同学们方便查询,便成了一个难点。”徐胜荣老师说。于是,数学教师们开始对聊天记录进行分类整理。对于在课本中存在的问题,会根据书中页码和题目进行编号;对于其他问题,另外进行分类。当遇到图片不能检索识别的情况时,他们只好利用课余时间动手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数学系教研团队还发现了很多精彩的解答和精品课堂笔记。于是,他们利用微信公众号将其推广出去,希望能帮到更多的学生,引导他们去感受数学的魅力。
徐胜荣定期将学生们的问题图片和解答过程分类整理到EXCEL表格中,为日后查询提供方便。她说:“我希望,这种教学方式将来能形成一种体系。虽然每位老师利用网络教学的方式各有特点,但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停了一会儿,她又说,“QQ群就是网上的一间‘大教室’。在这里,老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微信订阅号就是一块‘小黑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选择看或者不看。这样,学生就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
在群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管理群务的不仅有教师,还有数学系教研团队聘请的“学生助教”。他们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但是他们都热爱数学。今年, 2015级有20多个学生被邀请到群里担任助教。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老师发布公告、管理成员、回答问题、整理资料并向老师及时反馈问题。“刚开始,我每天除了备课和上课,大部分时间都在群里回答学生的问题。后来,工作慢慢步入正轨,我就把这些事务交给了‘学生助教’。在我看来,他们给我和其他老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时彬彬老师说。每天都有4~6个“学生助教”在群里值班,负责解决群里大大小小的问题,协助老师批改作业。2013级数学专业学生张维丽表示:“作为‘学生助教’,我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同学们的思路,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数学系主任冯巍教授说:“近几年,我系一直要求老师们大胆采用新方法、积极改进旧模式。现在,从课堂教学素材、教学手段到课堂外的教学延伸、考试成绩提交和管理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慕课、微课、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一应俱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QQ与微信突破了班级教学中的‘一对多’模式,为师生提供了‘一对一’模式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模式,开创了个性化的教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