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开发动态资源成就精彩课堂 “普法宣传”进校园 “读、写、练、测”夯实语文基础 注入比喻“活水来” 如何培养班干部 把红色精神融入教育血脉

第4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4
【工作经验】

把红色精神融入教育血脉

□ 诸城市教育局 王金海 邓铁兵 李田叶

“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时刻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铮铮誓言响彻云霄,回荡在王尽美烈士故居的上空。这是诸城市枳沟镇少工委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到王尽美烈士故居开展以“弘扬长征精神,瞻仰王尽美烈士故居,重温入队誓词”为主题的教育基地体验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景。

枳沟镇是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烈士的故乡。近几年,枳沟镇依托这一红色教育资源,注重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把红色精神融入教育血脉,成为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德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特色、新亮点。

红色课程,实现“1+12

枳沟镇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特色既体现在办学思想上,又落实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近几年,该镇将红色教育纳入中小学德育顶层设计,融入教材、课堂、活动等主要环节,使其在教材里播种、在课堂上开花、在活动中结果。

早在2006年,该镇就统筹规划中小学校本课程,率先将红色教育引入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区域红色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该镇将校本课程“每月一事”与红色教育相结合,让每位教师通过挖掘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参与到“每月一事”课程实施中来,提升教育内涵,形成特色。

北杏小学位于王尽美烈士故乡北杏村。该校以王尽美烈士事迹为依托,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教育资源,收集整理当地流传的红色故事,开发编写了《为了心中的那一抹红色》、《尽美烈士事迹》等红色教育特色校本教材,充实红色教育的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该校学生深深地爱上了这门校本课程。学校重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把学科渗透作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在国家课程教学中,发掘学科、教材固有的育人内容,在落实知识点的同时,把红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打造红色课程,让课程发挥出“1+12的育人功能。利用班队会开展红色专题教育,扩大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每学期开展以红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周活动,确定唱红色歌曲、忆红色历史、颂红色伟人、访红色名家、读红色著作、记红色名言、看红色影视、游红色故地、开红色论坛、塑红色课堂、撰红色博客、办红色校报、立红色标志等红色教育活动;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感悟。

在活动中传递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枳沟镇中小学先后成立了尽美事迹研究社、尽美精神演讲社、尽美书法社、尽美绘画社等6大类40个社团,建立“走班制”社团活动模式。社团活动日,尽美事迹研究社开展小课题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尽美精神演讲社、尽美书法社、尽美绘画社开展演讲、绘画比赛。该镇每学期还会评选出“十佳红色歌手”、“十佳红色少年”、“十佳红色班级”、“十佳红色主题班会”、“十佳红色故事大王”、“优秀少先大队、中队”、“优秀红色自创节目”、“优秀红色征文”和“优秀红色辅导员”等。该类评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红色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经过多年积累,该镇形成了3000多份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德育活动展示手抄报、书法绘画2000多份。

不忘初心,誓做接班人

枳沟镇拓宽教育思路、创新德育形式,把红色精神外化为枳沟教育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使其成为学生的“精神场”和“文化园”,引领学生成长。

走进北杏小学,每一层教学楼的楼梯边无不充盈着红色梦想主题教育的力量;“尽美中队”、“尽美班级”独具特色;学校建有王尽美烈士事迹展览室,全天开放;文明之花校园广播每天吟烈士诗篇、播红色歌曲。红色校园文化与学生亲密接触,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学校立足校内教育,放眼社会实践,依托区域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将红色教育向校外延伸,打造德育特色品牌。学校把王尽美烈士故居、纪念馆、烈士墓作为德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在清明节、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队员开展“参观烈士故居,重温入团(队)誓词”等主题实践活动;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开展“学长征、尽美精神,争做红色传人”活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学校网站上开设红色文化进校园专题网页,依托清明节、建党节等重大节日,开展网上祭奠王尽美烈士等活动。开通微信公众号、红色博客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该镇中心校校长说:“红色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目标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各种红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爱祖国、爱家乡、爱校爱家的情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激发了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学习的激情,进一步增强了圆中国梦的本领。”

将红色精神融入教育血脉,传递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催生出学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校红色教育品牌日益彰显。该镇相继被评为“全国校本德育创新基地”、“全国文化立校研究基地”、“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镇”、“山东省社区教育示范镇”。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