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整合的优势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上始终能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例如:在执教《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计算机分别再现北大荒秋天的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必将大大提高。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便会如鱼得水。例如:《詹天佑》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这一部分,集中地体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很难讲清这一难点。为此,教师制作了一个课件,运用动画技术,巧妙地将詹天佑设计的两个火车头在“人”字形线路上运动: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学生看到这样绝妙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还为詹天佑的聪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例如:《负荆请罪》、《詹天佑》、《钱学森》等课的内容距今天的时空比较远,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在教学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看,以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时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传统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再加上有些教师的普通话说得不太准确,学生就不愿意参加训练了。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能解决这个难题。例如:《草原》一文对草原的美作了详尽的描写,读来让人流连忘返。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草原的美,教师事先搜集大量的资料供学生观看。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草原是那么碧绿,是那么生机勃勃。在画面的感染下,在音乐的渲染中,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课文,仿佛就置身于美丽的草原,为它而陶醉。在这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学生心里自然就会升起对大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
通过实践与探索,我们深深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此为机遇,通过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推动语文学科的现代化,让语文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