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即车间 教师即师傅 学生即员工
滕州市“三+”育人模式让职业教育欣欣向荣
今年秋季开学,在当前不少职业学校面临生存困境的背景下,滕州市却突破6000人的职业学校招生计划,共录取了6500人。
“从前几年的四处求生源到现在的‘火爆’招生,我市的职业学校招生发生了 ‘大逆转’。”滕州市教育局局长刘金山告诉记者。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坚持走“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的人才培养之路,创造了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超过90%的“神话”,实现学校、学生与社会同兴共荣的目标。
“教室+车间”模式培养实践技能
近年来,滕州市累计投资近2亿元,创建了汽车维修、医疗护理、计算机运用、机械与建筑、化工设备检测与维修等类别的9个校内实训基地和78个实验实训室;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了12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多种多样的实训基地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供了可能。
11月8日,记者在滕州市职教中心的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大车间里看到,一边摆放着课桌椅,一边放置着汽车等机器。学生们3人一组,正按照4S店标准工单设计的汽车常规进行检测。学生对着机器上课,学完理论立刻就能动手操作。
“这个大车间,其实就是我们上课的‘教室’。”中心负责人王兆乾告诉记者。为方便学生熟练掌握技术,他们将课堂搬到了车间里,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汽车的各个部件,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无缝对接。
“正是在这些没有课桌的‘车间教室’里,我们学到了一身硬功夫。”2014级学生樊东金对记者说。在今年10月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中锐杯”汽车专业技能大赛中,他和另外两名同学获得了三等奖的成绩。
从“车间教室”里走出了社会急需的实用型“能工巧匠”,成为滕州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尽管樊东金和他的两名同学再过半年才能毕业,但他们已经受到一家大型汽车4S店的青睐。
“教师+师傅”模式优化师资结构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滕州市十分注重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探索“教师+师傅”培养模式,努力构建与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体系。
目前,该市各职业学校已经与苏南、上海等发达地区的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这些企业里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为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提高技能提供便利。同时,他们先后选派450余名专业教师到这些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此外,还从鲁南机床有限公司、市中心医院、建工集团、辰龙集团等单位聘请100多名专家和技师为兼职教师,让他们进校讲课,传授技艺和技术。
教师进企业,技师进校园,校企之间的师资交流增强了职业学校的教育活力,也为培养高技能的学生奠定了基础。采用“教师+师傅”模式,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培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我能在全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既要感谢我的辅导员刘老师,也要感谢我的师傅赵工程师。他们培养了我。”荣获第三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 “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一等奖的学生朱利斐对记者说。
“学生+学徒”模式优化育人机制
近几年,滕州市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2%以上。这里的学生为什么不愁就业?其“秘诀”就在于该市实施的“学生+学徒”育人模式 ,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充分融合。
记者了解到,滕州市的职业学校设法与当地产业对接,在教学中增加行业岗位技术含量,推行现代学徒制,让职校生既是学生也是学徒。例如: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设计与管理等5个专业均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生产车间里,进行与所学专业一致的实际操作。受培训者一方面以学生身份接受学校的职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以学徒身份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这样一来,既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天元集团每年都从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招收几十个技术工人,他们一入职就能成为合格的员工。”天元建设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部经理赵新明深有感触地说。这得益于该企业与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开展的校企合作。“天元班”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成为企业的学徒,进而学习掌握各项实际操作技术。采访中,不少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只有这样的职业教育学校才能成为合作企业的人才储备基地,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