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问题永远都是新问题
那天,一位青年女教师对我说:“我真羡慕你,有时间可以做研究、写文章,而不用像我这样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备课上。”我听了感到很诧异,对她说:“我也要花很多时间、很多心思备课呀!”这次轮到她诧异了:“你对教材都能倒背如流了,怎么还用备课?”我很认真地告诉她:“无论教学多少年,我都不会不做准备就去上课。况且,教育的问题永远都是新问题。假如你了解我所做的研究、读过我的文章,你就会发现我研究的基本上都是教育教学问题,我写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愈发感觉到教育问题的多样性、不可复制性,也让我愈发感到做好教育真不是一件易事。同样的教学内容,即便是年年教,但每年的学生不一样,教育资源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我们不能再按照往年的教学设计去上课。我曾记录了自己多节同样内容但是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班级上课的思考,其实就是想说明:任何一节课都要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这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等有关,也与各种教学资源有关。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我在讲《传染病》一课时,正好赶上举国上下防“非典”。无论是谁,乘坐火车、汽车、飞机都要被查体温。于是,我没讲传染病的特点、预防措施,直接就把正发生的“非典”设计成课堂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非典”的传播途径、预防特点等。就这样,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但是,我面对现在的中学生,问他们“非典”是什么,他们脸上都露出懵懂的神色。这是因为,他们那时还没出生。因此,现在备课就要改变思路,重新设计。即使教师同时带了几个平行班,由于每个班的情况不尽相同,也无法使用完全相同的方式上课,而要根据每班学生的特点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这并不是说教几个班就要准备几份教案,而是强调教师要有丰富的智慧,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生成课堂。
我们都熟知苏霍姆林斯基笔下那位“用一辈子备课”的教师。“一辈子”,就表明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用心准备的,每一堂课都不同于上一节课。经过不断改变、不断超越,日积月累,积淀成教师的教学智慧,生长成只属于这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即便某一堂课只有一刻钟的准备时间,他依然能上出富有新意的课来。为什么有的教师教学多年却没有大的改变呢?大概是由于他们的上课总是重复着“过去的故事”,以往的教案是怎么写的,今年上课前再抄一遍,以致课越上越烦,越上越乏味,课堂效果不好,学生不爱听,教师自然就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教学如此,教育亦然。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点。假如我们只用一种方法来教育全班50个学生,那么这种教法对相当多的学生来说是没有效果的。教师必须改变“用一种方法教育100个学生”的做法,而要走到事件背后去了解原因,“用10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
很多人质疑:现在各地名校的经验层出不穷,名师智慧丛书应有尽有,为什么很难出现第二个××名校,出现第二个××名师呢?我以为,不是名校名不副实,而是因为名校的经验是基于解决自身问题而形成的,其他学校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名校的经验未必能解决其他学校的问题;也不是名师的智慧徒有虚名,因为名师的智慧是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而形成的,带着名师自身的烙印,未必能解决别人遇到的同类问题。可见,虽然名师研究出很多教育成果,但他们的问题并不等于我们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成果,但依然需要研究我们遇到的教育问题。所以,教师的研究绝不是有空闲了就做研究,没事了就写文章,而是始终用研究的态度面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将遇到的案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录下来,便于再分析、再思考、再提炼、再总结。这样一来,教育教学能力自然会不断提升。只有以“一辈子备课”的态度面对课堂、面对学生,以每堂课都是新课、每个问题都是新问题的态度面对教育教学工作,课堂才能成为真正具有生机与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