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助我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需要家校双方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沟通。家访是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条最佳途径。即使现代通信技术再发达,电话、电脑及网络再普及,家访也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家访,教师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学习环境和内心世界,而且能获得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还能拉近家校双方的心理距离。
我任教的班里有一个男生,他的名字叫王明朗。在课堂上,他从来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是用自己那双忧郁的眼睛注视着周围的一切;下课后,他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在旁边玩,或者看书,或者玩溜溜球,或者自言自语。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写一篇描写自己生活现状的作文”。收上来作业本以后,我先批阅了王明朗的作文。从这篇作文的字里行间,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孤独。我认为,如果他继续发展下去,内心就可能更加忧郁、苦闷,性格也会变得古怪、不合群。这对他的学习和成长极为不利。我决定,本学期“家访之旅”的第一站就是王明朗的家。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周末,我心中揣着一个大大的问号和神圣的使命,踏进了王明朗家的门槛。原来,他的父母在他4岁那年离婚了,他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做生意,奶奶早就患病去世了,他平时与爷爷一起艰难地度日。王明朗的爷爷说:“有时候,俺这个孙子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在父母的陪伴下玩耍,表面上总是装出一副无所谓的表情,然后躲到自己的房间里偷偷地哭。”在与我交谈的过程中,他的爷爷眼角一直挂着泪水。我终于明白了:王明朗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一个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一个非常可怜的孩子。如果有父母的陪伴、呵护,这个孩子就会生活得幸福、快乐,而不是处于现在这种惨状。
在家访过程中,我自始至终都感到很内疚。是啊!作为班主任,我为什么平时没有关心这个可怜的孩子,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呵护呢?
这次家访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后来,我有空就到王明朗家里去,与他的爷爷谈心。我们的谈话内容很庞杂,既有关于孩子当下的学习和生活的,也有展望孩子的美好未来的。同时,我经常给王明朗的爸爸打电话、发微信、发电子邮件,将孩子的在校表现一一告诉他,让他在外地也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我还向他提议:每周都给孩子打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关爱。经过交流,王明朗的爸爸爽快地答应了。
在学校里,我让同学们多与王明朗接触,与他结为好友。同时,我鼓励他多参加班级举办的活动,如拔河比赛、打沙包、故事演讲、手抄报比赛等。渐渐地,久违的笑容又出现在王明朗的脸上,我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到了地上。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教师家访产生的正能量是强大的,有时超乎我们的想象。对于班主任来说,家访不是难以做到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在这个平凡岗位上做好一件难度不大的事情,那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神奇的合力。这种力量会推动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前进,会促使我们的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滕州市东郭镇中心小学)家教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