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心田播一粒诗的种子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摘自宗白华作的《流云小诗》)
寻寻觅觅,诗在何处?诗在日常生活中,自从她由远古的林间田畔走来,就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毛诗序》中有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生活即是诗。
然而,现在的一些学生似乎无暇关注丰富的生活。在成长的道路上,稍不留意也许就错过了美丽的晨曦、绚烂的晚霞……他们感受不到春来花开的欣喜,也就体会不到花落春去的惆怅;发现不了树间跳跃的鸟雀,也就不懂得怜惜微小的生命……缺失了真实生活的学习是不够鲜活的,缺少了诗词浸润的语文是不够灵动的。作为老师,我愿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一粒诗歌的种子,让它沐浴着轻风细雨,生根发芽,让学生的成长之路诗花绽放、诗意葱茏。
语文课堂是诗歌学习的主阵地,但诗歌学习并非教师单纯的说教、硬性的灌输,也不是学生无心的唱读、机械的背诵,而是激发和点燃,是投入与沉醉,更应使诗歌融入日常的生活,让生活充满情趣。
诗歌学习从诵读开始。教师诵读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诵读者用心用情,以声音感染,以情感熏陶,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动情的声音才能将学生的心带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使学生在诵读时感到字字句句如出于己口、浓浓情感如出于己心。
举办多样的活动,巩固学生读诗的效果。课前吟诗诵词、学子诗坛、让我读诗给您听,“春之声”、“夏之风”、“秋之韵”、“冬之雪”专题朗诵会,这些活动让学生学诗的热情更加高涨,诗歌的秧苗在学生心中渐渐长大。
为使秧苗更加茁壮,我还注重拓展诗歌学习的渠道,将传统节日与有关四季的诗词融入学习过程中。
越过越火的洋节冲淡了中国传统节日,而众多的传统节日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诵读相关的诗词,既能引导学生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又能让他们关注现实生活,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春节的记忆、清明的怀恋、端午的纪念、中秋的怀想,等等,都会适时现身课堂。
有时候,教师无心插柳的举动也会让学生更加亲近诗歌。和学生闲聊,我建议他们进行专项专题背诵,即背诵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同一主题不同诗人的作品。学生自己选择进行背诵,如《诗经》、《离骚》、《古诗十九首》,以及李白、王维、苏轼等的诗作。有学生感慨:“从机械地读诗,到真正的喜爱甚至迷恋,我渐渐懂得了,如果没有‘望断天涯路’的迷惘,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辛苦付出,怎会有‘蓦然回首’的顿悟?阅读之旅是坎坷的,但只有经历了痛苦与挫折,那‘灯火阑珊处’的收获才会渐渐明朗起来。”学生有如此的感悟,怎能不让为师者欣喜?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诗中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不让土地丛生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作物。同样,让学生的心田丰富充盈起来,最好的办法是阅读经典,诵读诗词。
如今,蓝天,暖阳;嫩芽,娇花;雏鸟,柔风……春天的卷轴缓缓铺展,和学生一起徜徉于诗歌的原野上,我们观之、闻之、诵之、思之,心灵在摇曳的诗行中自由起来。这一路亲手播下的种子,渐渐萌出快乐的秧苗,一点点孕育着希望,定会结出美好的果实。到那时,我的心将无比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