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三味文摘 网络语言是建构者还是入侵者?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孟子性善论的另一面 狒狒叫声或揭开人类语言起源之谜 古代的“弄潮”与“健儿” 歌德的中国文化缘 从吃饭看教养 21世纪文坛为何少“传世之作” 鲁迅与丰子恺“撞车”

第4版:三味文摘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三味文摘
04
【说文解字】

古代的“弄潮”与“健儿”

□ 赵柒斤

游泳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古人多从沐浴开始,继而在水中嬉戏,逐渐形成泅水、泅泳、涉、浮、没、潜等多种形式的嬉水。《诗经》就有“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式微,诸侯混战,“游泳”被引入战争。兵书《六韬·奇兵篇》谓:“奇技者,越深水渡江河者也。”《三国演义》、《水浒传》中,“水战”更被提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高度。

到了经济繁荣的宋代,随着“弄潮”兴起,游泳演化成一项娱乐表演,极具观赏性。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条曰:“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水,谓之‘水秋千’。”意思说,有人荡秋千快要荡到与秋千架一样高的瞬间,突然一个筋斗飞身水中。宋代船上竖立的“秋千”几乎可看成现在的“跳台”。

南宋以后,游泳好爱者把民间流传的“泅泳”发展提升为“持旗踏浪弄潮之戏”。南宋文学家周密的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观潮”谓:“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古战船)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这种充满冒险精神的“弄潮”之戏,后来发展为一种商业表演,换取豪门富宦的赏赐。这大概就是如今“弄潮儿”的前身吧。

最早的“健儿”并非指“长于体育技巧的人”。晋陈寿《三国志·吴书·甘宁传》曰:“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健儿”在唐代以前指的是“壮士”“勇士”,到了唐朝指的是“职业军人”。《唐六典》载,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下诏令天下诸军镇所需兵额一律于各种征行人及客户中招募丁壮为“长征健儿”,允许携带家口到军后,给以田地房屋,以便久住。

宋庄绰在史料笔记《鸡肋编》卷上说,他年轻时路过荆南白碑驿时,见丰碑上刻有唐代官衔名“招募健儿使”。由此判断,“健儿”发展到宋朝,主要就指“长于体育技巧之人”了。

(摘自2016914《人民日报海外版》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