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惯中涵养文明
很多到国外旅游的中国人,都曾见过一些景点和公共场所专门用中文写的“中国人,请便后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等警示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少数中国人在境外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已经让一些外国人形成了“中国人素质差”的刻板印象。
这种以偏概全的印象是如何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对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礼仪和修养层面的教养和引导,一些人没有把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延续下来,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不文明的坏习惯。
比如旅游。如今社会富了,但有些人即使赚到了一些钱,也不知道如何当一个令人尊敬的游客。有人觉得“买了门票就是爷”,自己可以在景区内为所欲为,乱丢乱扔也没什么大不了;还有人打从心底觉得,如果不在景区留下“到此一游”等字迹,门票钱就白花了。在出境游时延续这些陋习,就可能给中国人的形象抹黑。
比如购物。此前,有人到宜家卖场的商品体验区睡午觉,却不考虑其他消费者感受,就曾遭到舆论痛批;最近有媒体报道称,无印良品也变成了一些人蹭睡蹭坐吃零食的场所,有人能在懒人沙发上坐半天,或直接穿鞋躺在家具区的床上睡觉。应该说,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仅是少数生活习惯欠佳的人,但这些个案污损的是中国消费者的形象。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其文明程度的一种反映。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文明。只有从小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才能让我们形成端正的文明观念,并将文明当成一种习惯,而非将不文明视为正常。
当然,动辄提“素质论”并不可取,并非外国人就一定比中国人素质高,外国人不文明的言行也不罕见。但是,这并不是我们自己放松要求的理由。相反,如今有不少外国人先入为主地形成了“中国人素质差”的认识,说明我们在行为文明的教育和引导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不文明体现在细节之中,要提升文明程度,也要从细节抓起。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教育,在细节上提高要求,尽量让每个人都能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减少各种不文明的举动,让文明成为常态。
(摘自2017年2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