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创佳绩的背后
——邹城市教师队伍建设侧记
自去年10月份以来,在省优秀课例评选、国家级教学案例展评活动中,邹城市中小学教师屡创佳绩,先后有17人获得省一等奖,8人荣获国家级一、二等奖,无论是获奖等级还是获奖人数都创下邹城教育的新纪录。作为“全省教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邹城市取得如此成绩的背后,是全市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把好“入门”关口,增“量”提“质”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近年来,邹城市委、市政府把“提质增量”作为教师队伍发展的重要目标和突破口,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实施过程,取得显著效果。
该市坚持“事业单位考选优先保证教育,岗位设置优先保证教师”,形成教师补充的良性机制,营造爱教乐教的浓厚氛围。2011年以来,通过公开考选、高层次人才引进,补充年轻高学历教师1139名。谈及此事,邹城市教育局副局长盛勇难掩欣喜:“新考选教师知识丰富,教法灵活,善于钻研,勤于创新,和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喜爱。这批年轻教师正成为全市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据统计,目前全市小学、初中、高中阶段35岁以下教师占比分别为38%、26%、45%,整体呈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态势。其中,农村教师的配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年招考的新教师中,85%的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过去,我市农村教师能走上济宁市级专业课展示舞台的机会相对较少,获得省级荣誉的更是凤毛麟角。今年,我市获得国家、省级专业课荣誉称号的教师中,有4人来自农村。这突出反映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成长。”该市教研室主任孟令东说。
把培训作为提升教师素质重要举措
邹城市把培训作为教师的最大福利,着眼于培训实效,创新培训方式,用活培训经费。他们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每年选派教师、校长到华东师大、南京师大、浙江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高校学习;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知名专家到邹城分层次授课;采取远程研修、学科专修、以研带修等形式,加强了专任教师研修,实现了专业培训的无缝隙全覆盖。孟令东告诉记者,仅2016年市、镇、校教研室就组织活动400场次,培训教师2万人次。
邹城市大力开展基于课堂教学的教研模式改革,增强教研的实效性。他们定期组织教研员、优秀骨干教师,采取“送教进校”、“送课下乡”的形式,开展“联片式”、“问题式”、“订单式”教研,形成了“市—镇—校”点线面结合、“交流—实践—共享”环环相扣的立体教研模式。
经多年探索,邹城市形成了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的“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局面,各类培训、教研、改革、展示、评比应运而生,教师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技能得到大幅提高。目前,邹城市拥有济宁市级以上各类名师1500余人。
师德教育与绩效考核相结合
在抓好专业技能培养提升的同时,邹城市重点打造优秀教师能“成长”、能“冒尖”、能“结果”的良好体制机制,统筹规划,综合施治,协调推进。
该市从思想教育入手,先后开展“解放思想、敬业爱岗”主题教育、“拒绝从事有偿家教” 承诺活动、思想作风建设整治行动,师德师风得到明显改善。各基层单位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家教背景的教师,采取谈话、谈心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教师树立起崇高的责任意识和职业使命感。同时,严格实行师德师风年度考核、绩效考核“一票否决”,聘请1566名行风监督员,建立10万多人的行风评议人员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该市教育局统一制定《教师绩效工资发放指导办法》,各学校通过召开教职工会议或教代会等形式,分别制定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倾斜教学一线,突出实际贡献度、工作强度、教学实绩占比,每天计分考核,每季度汇总发放,彻底打破平均分配“大锅饭”。
近年来,该市教育局还积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学校联盟”、“委托式”管理、“集团化办学”等办学模式创新,全市“学校发展共同体”涵盖60%以上的学校。借助各类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城乡教师交流轮岗达2200余人,促进了均衡发展。
正是有了强大的教师人才支撑,邹城教育才能扎根沃壤,枝繁叶茂。该市教育督导考核、教学水平连年稳居济宁市各县(市、区)前列,并呈逐年递增、稳步攀越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