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中学生出版20万字长篇小说得益读书 为生命成长喝彩 美人梅 每年重读一遍《红楼梦》 找寻教育的真谛 为心灵打造一方与文字共舞的净土 教师书架

第8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8
【书话聊斋】

每年重读一遍《红楼梦》

□ 唐宝民

第一次阅读《红楼梦》是读初二的时候,以那时的阅历,只是感觉这是一本描写爱情悲剧的书,看不出书中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高中时代重读了一遍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的诗词特别美,令人过目难忘。大二的时候,我报名参加了一场由中文系老师主讲的关于《红楼梦》的讲座,这才领悟到之前没能理解的深意。记得在那次讲座中,老师说:“《红楼梦》这部伟大的著作,是旷世经典,值得一读再读,每年都应该重读一遍。”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启发,从那一刻起,我制定了一个计划,就是每年重读一遍《红楼梦》,这已经是13年前的事了。这13年来,我严格执行这个计划,每年读一遍《红楼梦》。回首13年的重读经历,感慨良多!

有的书,读过一遍之后,就可以束之高阁、不必再翻它了,但也有的书值得一读再读,《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书,所以,我才决定每年读一遍。不同的年龄段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收获。少年时代读《红楼梦》,只是把它读成了一个单纯的爱情悲剧,为宝、黛的爱情悲剧叹息,没能体会到作品中博大精深的内涵;青年时代读《红楼梦》,更多的是对韶华易逝的感伤,就如孔夫子面对河水发出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30岁以后读《红楼梦》,读出了一种虚空,感觉人生的最终归宿就是《红楼梦》的最后一个意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的这种幻灭思想,与哲学家叔本华的思想是一致的,都带有一种悲观的宿命感,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末世情怀,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阅读时,内心会充满幻灭感,感觉所有的繁华都是水中月、镜中花,是过眼烟云,只是一个空幻的过程,最终都难逃萧瑟的结局。世间的美好转瞬即逝,而生命终将是一个荒芜的渡口,走到这个渡口的时候,感知的唯有繁华不再的凄凉。这是《红楼梦》的一个大主题,而这样的主题只有在不断重读中才会有深刻的体会。

一遍又一遍地重读《红楼梦》,是因为与它已产生血浓于水的感情,读得久了,会发现自己也是“红楼梦中人”。有时是宝玉,“愚顽”、“乖张”、“无能”、“不肖”,充满叛逆精神;有时是柳湘莲,喜欢云游、“天天萍踪浪迹”;有时又变成林黛玉,多愁善感,望月兴叹……于是蓦然了悟:之所以一遍又一遍地重读《红楼梦》,不只是在读《红楼梦》这本书,其实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一本书能够让你不断地从中看到“自己”,才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读它。每一次重读《红楼梦》,都会有新的发现,因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给人以不同的领悟和启发。在不同的境遇下读《红楼梦》,亦会有不同的感受:顺境时读,会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得意;经历了几番挫折,再读时则会产生“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之叹;失恋的时候读会是默诵“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孤独的时候读,会感叹“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离别的时候读,则会悄声叮咛“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红楼梦》是一部独步千古的伟大作品,是百读不厌的精品佳作,其隐秘的写作构想、草蛇灰线式的伏笔艺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每年重读一遍《红楼梦》,是我今生不变的约定!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