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灵打造一方与文字共舞的净土
一篇好的文章,可以让浮躁的心体悟文字的意蕴并得到慰藉;一本好的书刊,可以为心灵打造一方与文字共舞的净土,让心灵更加清纯、充实。精彩的教育书刊便为师者打造了这样一方净土。
当师者目标迷茫时,它引领师者前进的方向,让其行动更加激昂
教育工作千头万绪。纷繁的工作常常让人步入漫无头绪、无所适从的僵局,导致行的无奈、心的烦乱。此时,若你能抛却琐事的烦扰,甘于体验独处一室的孤单,手捧一册教育书刊,细细研读,潜心品悟,一定会从中获得新思想的启迪,领受新理念的感召,催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重新审视已经走过与正在跋涉的从教之路,积极反思工作得失、查摆工作疏漏、明晰工作方向、改进工作缺失。书中那联系实际、富有启发意义的教育案例,那精心揣度、扣人心弦而决不虚意做作的精彩篇章,常常让人产生“敏于思悟,妙手偶得”的内心感应,教人萌生反思自身工作、改进工作缺憾、积蓄教育经验、指导教育实践、服务教育教学的工作信念。每每此时,师者浮躁的心绪便会重新获得精神的寄托,从而萌发昂扬进取的教育激情。
当师者内心空虚时,它为师者提供丰厚的精神食粮,让其心灵得到滋养
与时俱进是现代社会的生活观。教育源于生活、服务生活,更应与时俱进。这就要求师者抱定终身学习观,在不断读书、学习中丰盈、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靠学习丰满“羽翼”,用知识滋养心灵,从而更好地服务教学,引领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面对学生的问题与困惑,当师者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时,内心一定会生发出一种无奈和自惭形秽的心灵愧疚。此时的你不要过于自责,应认真研读相关教育书刊,从中查询破解难题的“良方”,搜索改进工作的“捷径”。相信,只要你潜心研读完一篇创新、时尚的教育文章或一部经典、新潮的教育著作,你焦渴的教育心田一定会得到聪资雨露的润泽,你空虚的教育灵魂一定会得到智慧甘霖的滋养,从而使行程不再迷茫,行动更加顺畅。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的寂寞辰光,转化为精神享受的美好时刻。”一个心绪浮躁、耐不得寂寞、不甘坐冷板凳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善于潜心研读文章、探究内中奥妙的人。这样的人的心灵一定是空落落、不够充实的,也是承受不起书香的恩惠,体悟不到读书的乐趣的。一个内心空落落的人,其思想与境界不可能得到重塑与提升,工作亦不可能获得实质性进展,工作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只有加强读书、学习,努力汲取书中的精神食粮,切实让久违的心灵得到充实、滋养,才能为你的行程不断注入精神力量,从而为开创工作新局面、续写教育新篇章夯实根基。
当师者行程劳顿时,它为师者打造了一方身心的栖息地,为其继续前行攒蓄力量
教育生涯悠远、漫长,行程中难免遭遇困惑,甚至陷入僵局,从而导致行的劳碌、心的困顿。长此下去,难免令师者丧失对工作的热心,产生对工作的厌倦,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制约工作的进展。面对行程中的困顿、工作中的僵局,师者应努力摒弃心的烦扰,善于自我调节。师者消除行程劳顿、摆脱烦乱心绪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潜心研读一册教育书籍,努力用精彩的文字润泽疲惫的心灵,憩息久违的身心。当你视其为疲惫身心的栖息地,并深深地为精彩的篇章所吸引、打动时,你便会获得精神的愉悦、振奋。一个精神振奋的人,身体内会蕴聚无穷的力量,蓄积敢于挑战困难的无尽勇气,面对前进中的“险阻”时就会沉着冷静、坦然自若;应对工作中的困惑时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人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师者只有置身书籍、文字的沃野中,抛却外界烦扰,潜心研读、探究,倾力为心灵打造一方与文字共舞的净土,不断汲取书籍的营养,纳取文字的精华,才不至于出现思想的枯蔫、行动的困顿,从而使自己的执教人生之树葳蕤勃发、繁茂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