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博览 办“中国的”外语教育 银监会:禁止向未满18岁的大学生提供网贷服务 甘肃兰州今年中招将设足球特长生 “喜迎党的十九大”  全省教师书画大赛征稿启事 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后最大规模海归潮形成 高青一中校园一角 专家:中国基础教育正在开启“新质量时代” 奥地利教育改革实施“自治计划” “炒菜作业”是素质教育的一道好菜

第8版:教育博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博览
08
【观点透视】

办“中国的”外语教育

□ 彭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中国外语教育事业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外语教育,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借力外语教育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应该成为新时期谋求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推动外语教育事业的本土化、民族化发展

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外语教育由于和外向型的经济形态结合得过于紧密,致使外语在沟通交际方面的工具性和技能性得到重视,以“字正腔圆”为标志的纯正外语更是倍受青睐。于是,在外语学习中,国外的教材成了最权威的教材,国外的方法被视为最科学的方法,英美等国家的课堂被理想化为外语学习最“给力”的课堂。这种动辄以外国的尺度来审视中国外语教育的做法,只能勉强称之为外语教育“在中国”,而不是“中国的”外语教育。因为这种教育观念有意无意地过滤掉了外语教育中的中国元素,没有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进行本土化、民族化的创新和发展。也正因为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外语教育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外语教育,就需要使外语教育内在地成为“中国的”——即它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为中国人所接受,并成功运用于中国的教育实践。只有民族的,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的。在外语教育中融入中国元素,嫁接民族传统,不仅不会使外语教育“变形”、“乏效”,还是对外语教育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从世界各国的外语教育实践来看,成功的外语教育也并没有一个必须遵从的固定模式,而只能是结合本国实际凸显地域文化色彩。

基于国家需求,全面提升外语人才培养能力

外语教育要内生于“中国的”所有格中,就必须坚持鲜明的育人导向,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外语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也许是“价值中立”、无国界限制的。但是,外语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外语学习者作为一种人才资源,却有着鲜明的国家利益导向。我们培养的学生即使拥有了精湛的外语知识,如果不能融入国家的集体事业,我们的教育也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正如陈毅同志当年所告诫的:“为外国语而学外国语,学了不是为我们服务,而利用我们给他的学习机会,学好外文去为外国人服务,那将是我们一个绝大的失败。”这就要求我们在外语教育事业中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将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

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就此而言,我们绝不能指望通过培养所谓的“世界公民”迎合国外一些指标而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相反,我们只有立足国家战略急需,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推动中国的进步和发展,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赞许,才能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正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这就迫切需要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这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高等外语教育要致力于培养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这正是时代赋予外语教育的历史责任。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正是借助于广泛意义上的外语教育实现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中出现的“身份焦虑”已成为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深刻挑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更加凸显。外语教育作为中外文明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自觉地承担起文化命脉传承的“道统”,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并合理吸纳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外语教育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则在于对本民族文化的切身体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外语教育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对象国文化,也要了解中国文化;不仅要借鉴外国文化,更要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丰富、创新中国文化。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在外语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以维护国家立场和文化本位。比如,日本近年来提出了“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外语教育行动计划,就是致力于培养精通本国语言历史文化,并能够使用英语对其进行展示的外语人才。因此,中国外语教育充分发挥跨文化交流互鉴的功能,就需要通过优化学科结构、调整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等方式自觉导入中华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语言教育的有机统一。

(摘自2017413《光明日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