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兴安街道中小学校:多级平台展示 多元评价引航
本报讯(通讯员 陈波 孙爱蓉)“周一、周二读书日我准备读《绿山墙的安妮》,周三无作业日,我跟妈妈练瑜伽,周四自主作业日我想写日记,周五看电影,周六完成家庭作业,周日参加义工服务……”安丘市兴安街道城北小学五年级学生王璇说起自己一周的计划一脸的幸福。一年前,该生曾数次被作业累得号啕大哭。王璇的改变源于街道中心学校一场教育评价变革。
痛定思痛,踏上破冰之旅
安丘市兴安街道有在校中小学生13200名,因地理位置特殊,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均衡。近年来,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改变“教学机械呆板”的状况;有教师抱怨“唯分数论的考核评价制度下,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压榨学生”;有学生期盼“把体育、音乐、美术等课当成主课”;更有家长担心“孩子那么多作业,身体健康如何保证”。
这些都被街道中心学校校长看在眼里,他强调:“我们一定要寻找一种合理的教育评价方式,唤醒每名学生的潜能。”
2015年9月,街道中心学校校长带领师生踏上了破冰之旅。他首先组织了一支精干的研究队伍,深入街道13所中小学,发放调查问卷8000余份,多方征求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制定了《兴安街道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标准》。学校以育人为本,以促进发展、科学规范、统筹协调、因地制宜为基本原则,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制定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评价细则,包括日常表现性评定、大规模测评与调查、课堂观察等。
迎难而上,搭建活动平台
多元化评价的入口在哪里?街道中心学校决定从学习有用论出发,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入手,从尝试“走班选课制”开始。规定每周三为无作业日,将原来的机械抄写改为读书、探究性学习、调查报告、小制作小发明等创新性、活动性作业,引领学生在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领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保证每名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街道中心学校统筹规划,构建起“1+X”活动课程,搭建起多个展示平台,每周设立一个主题的小活动,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班级展示交流——级部相互切磋——中心校验收发奖”的全覆盖网络体系,将学生获奖情况当作珍贵的“历史印记”,直接收入成长档案袋。
阅读经典,丰厚人文底蕴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拥有一个书香充盈的童年,如果孩子的成长能与阅读相依相伴,那他一定会拥有充实的现在和幸福的未来。”兴安小学校长如是说。在街道中心校的强力推动下,各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图书室建设,并配备了部分中小学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让每名学生拥有自己的可读之书。兴安街道13所中小学校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和“三个一”读书活动,即每周一次“读书之星”评选活动、每月一次读书征文比赛活动、每年一次读书成果展评活动。伴随着一系列读书活动,浓郁书香已传遍了学校、家庭、社区的每个角落,浸润着每名学生的心灵。
多元评价提升了学生们的核心素养,让兴安教育回归育人原点,让灿烂的笑容重新回到学生们脸上。